《有无相生》导学案目标与问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正确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学习老子文章语言简短又充满哲理的特点及比喻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疏通课文;反复诵读,逐段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深刻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激情投入,用心感受、理解、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问题思考:1、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自学与释疑: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自见者不明(“”通,理解为)②死而不亡者寿(“”通,理解为)③其脆易泮(“”通,理解为)④起于累土(“”通,理解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①自是.者不彰()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④夫轻诺必寡.信()⑤多易.必多.难()⑥是以圣人犹难.之()⑦其未兆.易谋()⑧常于几成而败.之()⑨慎.终如始()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①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③千里之行()④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练习与尝试:5.一词多义①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草木有生而无知()②当当其无,有车之用()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是时,其兵冠诸侯()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犯法当死()③为皆知善之为善()埏埴以为器()为无为()为之于未有()展示与反馈:1、翻译下列句子: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2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3、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明确:测评与小结: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物或恶(wù)之B、自胜者强(qiáng);强(qiáng)行者有志C、音声相和(hé);自矜者不长(cháng)D、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死而不亡(wáng)者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B、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D、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4、填充下列文句。
(1)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则无败事。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可以看出,老子主张无为,追求无为而治,无为即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B、老子很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他很重视“小”“弱”的一面。
C、老子告诫人们凡事要防患于未然,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D、老子认为要想排除困难,必须从容易的事做起,所以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把事情看得容易些,这样难事也就不难了。
课堂小结:“中国有最当注意的两部书: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
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一读。
并非号称专门的学者,才配去研究。
因为《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
”(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自序》,东方书社1946年11月再版)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四、六则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
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
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逞强逞大。
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陷于死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轻率地向别人做出种种许诺。
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常常停留于眼前的现状。
老子则指出,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几句格言,写一篇读书笔记。
【课外拓展】<<老子》中的成语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
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
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
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3、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
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
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
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
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6、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
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
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大巧若拙“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
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8、大智若愚“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
后来,“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
如苏东坡《致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谓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却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9、知白守黑“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
”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10、知足不辱“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
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
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
“知足不辱”作为成语,意义有所延伸,即: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所以就不会受到侮辱。
11、知雄守雌“知雄守雌”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所谓“雌”,即“仁慈、慈伏、不张扬”之意。
后来,“知其雄,守其雌”被人们简化(演化)为“知雄守雌”这一成语,意思就是说:内心虽然很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
12、出生入死“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0章。
本意是说:人从生开始,以死亡结束。
《韩非子•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始之谓‘出’,卒之谓‘入’。
故曰‘出生入死’。
”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出生入死”作为成语,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牺牲性命的可能13、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
”对此,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
”意思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茫”,与“尘俗”齐同(一样),但却不改变“本真”。
“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后,用以借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
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
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
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16、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
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
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1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
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18、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
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19、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