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天文【纪】古代以岁星(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如何四纪为天子。
【宿】古人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徘徊于斗牛之间。
/龙光射牛斗之墟。
【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为星宫,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称为某地在某星分野。
扪参历井仰胁息。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历法【干支】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岁在癸丑。
/壬戌之秋。
/乙巳岁十一月也。
【六合①】指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昏】【人定】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
“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三秋】①秋季。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晦朔】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
朝菌不知晦朔。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既望】指望日后一天。
七月既望。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一片神鸦社鼓。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修禊事也。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修禊事也。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当时七夕笑牵牛。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乐律【七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地理【六合②】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履至尊而制六合。
【四海】【海内】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海内存知己。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
唐宋元时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明清改州为府。
海外徒闻更九州。
【郡】行政区。
秦分天下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郡。
隋代废郡。
唐州郡更迭。
宋废郡。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国】行政区,汉代诸侯王的封域。
时国王骄奢。
【山东】战国时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后指太行山以东,或指华山以东。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沛公欲王关中。
/自以为关中之固。
【三秦】关中地区。
城阙辅三秦。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河】有时特指黄河。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①黄河在西部地方南北流的一段。
②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会于西河外渑池。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江】有时特指长江。
江左、江东: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江右:①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②旧时江西省的别称。
江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今属浙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三吴”。
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常泛指南方地区。
南取百越之地。
【京兆】①本指西汉国都长安及其附近的地区,也指京都。
祖贯长安京兆人也。
②指京兆尹,汉代辖治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
【京畿】国都及附近的地方。
【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
游于三辅。
【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言天子射上林中。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集在这一带。
五陵年少争缠头。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职官【将相】战国时各国国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后成为文武官员的通称。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
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尹】令尹,楚国的执政官,相当于宰相。
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
楚左尹项伯者。
后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取阳晋,拜为上卿。
【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拜相如为上大夫。
【中庶子】战国时为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汉以后为太子的属官。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丞相】尊称相国,通称宰相。
秦设,禀承皇帝旨意佐理国政。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太尉】秦设,掌全国军事。
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宋时为最高一级武官。
我因恶了高太尉。
【御史】监察官,记事兼纠察之职。
战国时为史官。
秦御史前书曰。
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西汉改称大司空。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朝廷大臣。
编载史事兼掌天文历法。
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尚书】秦置,隶属少府,掌殿内文书。
汉时设尚书员,掌群臣奏章。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隋、唐设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明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
清末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台阁】尚书台,后世称为尚书省。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掌官吏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郎】汉代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
兄弟并为郎。
【郎中】秦、汉时,掌宫廷侍卫。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掌门户、车骑等事。
公车特征拜郎中。
晋时为尚书省的属官。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隋代以后,为六部内各司之主管。
【侍中】汉时再其本官职位外的加衔。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奉车】奉车都尉,汉置。
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前长君为奉车。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除臣洗马。
【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博士】职官名。
秦、汉时设置。
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
【学士】职官名。
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设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郡守】【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秦代称郡守,汉代改称太守。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郡丞】辅助郡守(太守)的官。
寻遣丞请还。
【主簿】太守的属官,主管文书簿籍。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实际上等于太守。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隋唐时实际上已有职无权了。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召有司案图。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宦官】①太监;②就是官宦,做官的人。
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秩】官吏的俸禄。
亦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爵】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
汉代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位列将,爵通侯。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
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连辟公府不就。
【召】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除】【授】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取阳晋,拜为上卿。
【擢】【升】提升官职。
【补】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转】迁官转任,如转除(升官),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①流放。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②调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稍迁至栘中厩监。
【左迁】贬官,降职。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谪】官员降职并外放。
谪戍之众。
【黜】【罢】【免】【夺】免去官职。
【刺配】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
刺,古代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
配,发往远地充军。
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出官】(京官)外调。
予出官二年。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以父任】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承籍】承继祖辈的仕籍。
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保举】古时由大臣奏请提升有特别技能、学识或功绩的人才,供朝廷任用,并为其作保。
【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官。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署】【权】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摄】代理官职。
【兼】【领】兼任。
【行】【守】【试】唐宋时,阶官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阶官低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
【仕宦】任官职。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