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写立意 正面立意
不能为一己私欲放弃自己的本 职。
职责大于私欲
真题再练
1、明画意:有哪些构图要素;它们之间 的关系如何;有哪些细节 2、联系现实:画面让你想到了现实生活 的哪些人、哪些事
明画意
找对象: 四人划龙舟、旗帜、鱼、鱼网
最后一个人没有划船,他用的桨是抓鱼的网。 抓细节: 四个人本应团结奋进划龙舟,但最后这个人假借 理关系: 划龙舟在为自己捞鱼。
语言问题
• 1、存在病句、错别字 • 2、标题应该简洁 • 3、开头提出观点,结尾总结观点应该简要 有力
习惯问题
• 不能使用涂改液 • 不要太多涂抹
【范文1】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
给我一个吻,只因考百分;给我一掌 印,只因差几分。考得好,家长、学生喜 笑颜开,“吻痕”如花,在脸上绽开芳华 ;考得不好,学生、家长愁眉苦脸,“掌 印”如火,在心头煎熬焦灼。对当下教育 评价唯分数论给予极大的讽刺。 (引: 对比鲜明)
更可怕的是,面对教育的“王道”,整个社会集体失 语了。在教育的词典里只有分数,只要孩子分数不及格, 就被打入冷宫;只要分数为满分,鲜花掌声扑面而来。我 们早已习惯于这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模式,从不质疑奖 罚本身的合理性,只是做一个规矩的强暴者。在这样的教 育生态下,发红包防逃课、奖励高考状元一套房子等等现 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当前整条教育战线都集体患上奖罚依赖症, 难道对教育没有更好更长远的评价路径吗?简单地依赖奖 罚,正折射出教育之殇,教育的短视正剿灭着孩子的天性 ,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 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二)奖罚问题。 • 4.“奖励就亲吻”:这样的做法要慎重。 • 立意⑪:爱的方式有很多,不能过于简 单化。 • 立意⑫:欣赏不能变得太功利。 • 立意⑬:赞赏也要看情况。 • 5.“惩罚就掌嘴”:这样的做法不可取。 • 立意⑭:惩罚不能简单粗暴。 • 立意⑮:暴力教育要不得。
立意问题
• 1、只及部分,不及整体 • (1)只看学生,不看家长或老师(巴掌和 吻) • (2)只看某一个学生,不看比较(1/4) • 2、价值观不够合理 • (1)55分就该打 • (2)退步就该打
首先“唯分数论”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有好事者对近三十年的高考状元做了一个统计, 竟没有一个在行业上成为领军人物。当然不能认 为都是高分低能者,但长期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与 发展。如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考分一路领先, 十三岁以高分进大学,十七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可谓一路辉煌一路歌。可 就是这样的“分数学霸”,又被“分数”所伤。 唯“分”是图的后果是,生活能力极差,社交能 力不足,人格缺陷明显,竟遭校方退学。残酷的 现实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分分分,并非学生的 命根”。(议2:危害1)
思路问题
• • • • • • 1、反复陈说,层次展开不清晰 清晰思路: 读图知意得观点 分析利弊析观点 类比反比证观点 总结照应强观点
• • • • • •
2、就事论事,拓展不足 (1)教育类的联想: 教育者:虎爸、狼妈、清华妈妈 高材生:复旦研究生林森浩毒杀黄洋 (2)其他行业的类比 体育:刘翔的退赛,李娜的状态不佳,孙 杨的银牌,傅园慧的铜牌, • 政治:拿破仑的失利
今天,我们把奖罚娴熟地嫁接到教育,教育之 锅就喧腾起来。以分数定奖罚,做到赏罚分明, 也降低人为操控的风险。于是乎,赏识教育、藤 条教育大有市场,成为我们乐此不疲的依赖,也 成为了驾驭孩子最锐利的武器。因为我们相信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们坚信“棍棒底下出 孝子”。 教育需要奖罚,分数需要分明,奖罚的初衷不 可置否,但是,愚以为,从远景来看是治标不治 本,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一味地依赖奖罚 来教育孩子,这未免有点暴力,令人不寒而栗。
正面述
明画意
找对象: 两个人,脸上分别是掌印和 吻痕,四个分 抓细节: 表情与巴掌、吻痕 不及格、退步(未完美) 理关系: 遭打,及格(进步)、 100分(完美)得夸奖
解寓意
明确倾向: 否定 联系生活 分数高低决定父母师长的态度和 自己的状态
作文立意
(一)教育问题。 1.“考满分的就被奖励,考55分的就被惩罚”: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立意①:教育学生(孩子),奖罚不能只看分数。 立意②:满分并不代表完美。 立意③:分数不及格并不代表其他也不及格。 立意④:教育不只是只有分数;分数不是衡量教 育唯一尺子。/教育者要有科学全面的评价观。/ 教育者要注重全面而多元化的培养人才方式。
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 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此风不止,将直接 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 100 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 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 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 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 “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 或盲目高兴。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 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急功近利,不明就 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 的家长和孩子!
其次“唯分数论”造成学生个性发展失衡。 长期片面的以分数评价学生,就像一个人刻意锻 炼身体的某一个肢体,这一肢体健硕无比,可其 余的孱弱萎缩,极不协调。这就出现了智长德短, 知识学习是富翁,品行修炼是乞丐。这样的例子 太多太多,如前不久被处极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 林森浩,学业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投毒杀害自己 的同学,害人害己,让多少人嗟声长叹。 (议3: 危害2)
解寓意
明确倾向: 否定 联系生活
社会上有些人貌似团结
实则假公济私
写立意 正面立意
不能假装团结合作实则想借集 体捞取个人利益。
假公济私不利于 团结奋进
今日作文
2016年高考作文
漫画材料立意方法
1、品文字 一、明画意
2、看画面
标题 画中字 抓细节 理关系 定主体 明倾向得好受到奖赏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得不好受到惩罚 也无须指责,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 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不能分分计 较,不能少考两分,就暴跳如雷,如丧考妣。 其实人的成长,是以完整人格培养作为终极 目标的。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全部。若 将分数作为评价人好歹的唯一标准,那么其 后果是不堪的。(议1:不唯分数)
弄清画的主旨。通过细致地观察,明确漫 画讽刺(揭示)了什么现象,从而确定写什么。 (示例如下:)
讽刺现 实生活中对 理论照抄照 搬、不知变 通的人。
漫画材料立意方法
1、品文字 一、明画意
2、看画面
标题 画中字 抓细节 理关系 定主体 明倾向 联生活 果推因
二、解寓意 三、写立意
正面述
写出下面漫画的寓意
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 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 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 。想要 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 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 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 家。” “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不囿分数殇教 育,喜怒哀乐皆人生”。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 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 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
总之,我们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更需要 的是多元性评价,尤其是教育,尤其是对人的评 价更应多元而科学。吻痕可以有,掌印也能行, 但千万不能唯分数论。(结:照应并点题)
【范文3】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 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 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 “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 ”。(概括画面)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 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 育制度的体现。可叹,教育之殇!
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 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 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 响。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 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 的“98”和“61”能决定的。我们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或 许只是更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更多维深厚的文化熏陶, 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规划,更正确适当的一个“吻”和一个 关键犯错时候的“掌印”。明晰赏罚,不唯分论英雄,教 育之殇才有可能变为教育之幸!
可能有人要说,这些只不过是个例。是的, 一件揪心事件地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但一个 人从小接受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从学校到 家庭,从个体到群体,唯“分”是从,自然忽视 或淡化了其品行的矫正与培养。“分”数的晕轮 效应,让学习优者自小占尽先机,人们怎能不对 “考分”趋之若鹜呢?这与当下追求GDP是一个道 理,当一切以GDP为重要政绩时,就自然出现了 “求富不仁”,环保弱化的现象。(联:)
【范文4】奖罚,绝非教育的“终极武器”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心理学家荣格如是说。看一个孩子则唯成绩是论,评一所 学校则唯升学率是论,却从没向内审视过我们的教育奖罚 ,麻木成为麻木者的良民证。要知道,奖罚绝不是我们教 育的“终极武器”。 收获满分100分、成绩进步之时,世界报之以亲吻; 但当考砸、成绩退步之时,遭遇的是冷冰的手掌。我依旧 是我,可世界却“华丽转身”,从被吻到挨揍,由受奖至 受罚,我到底错在哪里?推开窗子,阳光自然会进来,我 想起了罗曼·罗兰的名言:“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 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于是心怀释然 。
方 法 体 验
明画意
找对象: 猫、盘子里的鱼、偷粮食的老鼠
猫的两只黑眼珠都盯着鱼,而对逃跑的老鼠视而 抓细节: 不见。 猫的职责是抓老鼠,但因为一盘鱼摆在面前,就 理关系: 对偷了粮食逃跑的老鼠视而不见,只盯住了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