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森林法则看日本文化

从森林法则看日本文化

从森林法则看日本文化
上了中日文化对比课收获颇多,不仅让我了解了中日文化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使我去除了有色眼镜而更加公正客观的看待日本文化。

了解了很多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后,我一直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或者法则可以将全部或大部分日本文化概括起来。

前不久与爸爸谈到这个问题,爸爸告诉我,他的一位留日多年的同事曾用四个字评价过日本文化,那就是“森林法则”,细细想来觉得很有道理,下面我将具体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森林法则之一、崇尚武力,嗜杀,具有很大的征服野心众所周知,森林中许多动物都是好斗的,森林中几乎每一个物种都希望扩充自己的地盘,而日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武士道就体现了很浓厚的尚武色彩与征服野心。

首先是崇尚武力,日本在镰仓时代开始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

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扩散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对日本园林的影响,就像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披上了浓重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

(本人的专业是园林,所以特意留意了武士道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其次是嗜杀,换而言之就是对生命的蔑视,这种对生命的蔑视包括对他人的生命,也包括对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

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

《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

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

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曾看过武士道的一个评论说,死亡观就是武士道的精髓,所谓武士道的死亡观,在我理解,就是为所谓的天皇或是主人毫不犹豫甚至感到光荣的去送死。

一个毫不尊重自己生命,认为自己生命只是为君主效忠的工具的人,如何能尊重他人的生命呢?
再次谈谈日本人的征服野心,从中国明代开始,就不断有日本人入侵中国边境,在明代的史料中就已有倭寇一词,从那时开始,日本人就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挑衅,间断或不间断的。

直到后来日军侵华,在未开战之前,日本人竟然叫嚣着一个月消灭中国,也许是因为日本的国土太小,资源匮乏滋生了日本人强大的征服野心,使得他们至今念念不忘,极少数日本极端右翼分子至今都做着吞并亚洲,乃至称霸世界的梦。

谈到上述这些日本文化的特点,就不得不说说日本神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了。

神道教是日本的国教,是日军的精神支柱,也是日本统治者控制日军的重要手段。

神道教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那种仁慈、宽忍和牺牲自我的精神,更没有中国道家无为的思想,而是充满着入世、扩张和利己的教义。

它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至尊之神为天照大神,他实行的是“八纮一宇”,意思是宇宙八方都在天皇的掌握。

统治全世界,神武天皇为神的第五世孙,他在人间的使命是“征服东方,进行统治”,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是“现人神”,是日军的最高统帅,日军是“天孙民族”的代表,按神的旨意去征服劣等民族,凡战死者也都是神,被供奉进靖国神社和各地方的护国神社。

对日本文化及其风俗习惯有深刻研究的克里瑞博士总结说:要想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及行为,必须评估其几个世纪以来军事统治的影响,日本经济、政治、社会和教育结构的发展,都反映出这种影响,延续了几百年的武士统治通过武士阶层升到了崇高的政治与道德地位,将武士阶层的价值观念变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森林法则之二、没有道义可言,只承认强者,弱肉强食在动物的森林法则之中,是没有道义可讲的,食肉动物绝不会对自己的杀戮行为感到羞愧,因为它在食物链的更高一级,弱者只能屈服于强者,被强者所杀害或奴役。

的确,这在自然法则中是天经地义的,物竞天择,弱者就是要被淘汰。

这就像日本文化中的极其功利的一部分,弱者对强者的绝对服从,“弱肉就应该被强食”。

这从日本文化的功利性就可看出。

当日本还是一个闭塞的小岛国时,它也曾被美国侵略过,但他们所注重的并不是他们已经被侵略的事实,而是另一个事实,那就是,西方国家比日本强大,于是日本迅速抛弃了传统的日本文化,成为了整个亚洲最早全盘西化的国家,而那个最早侵略日本的美国将领不仅没有被日本人所唾骂,反而,他入侵日本人的那一天被日本人设为他的纪念日,每到那个纪念日日本人都要感激他,感激他什么呢?感激他打开了日本人的国际视野,让日本人发现了更强大的技术。

其文化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对于强者,就要绝对服从,即使是错也是对,强者的一切的一切都要吸收,这就像日本当初全盘吸收中国唐朝文化一样。

这就和中国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了,即使满清时期,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狠狠欺负时,清朝的洋务运动者也只是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文化中对强者的态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辩证的,不会因为对方的强大而一切遵从,这也是当初中国即使被悲观情绪所包围也绝不可能被全盘西化的原因。

日本的这种不论道义,绝对服从于强者的文化引申出来的到社会上便形成了等级森严,对级别更高者绝对服从的社会文化。

日本的社会等级森严,即使是在日本的一家公司中也可以看到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下属对上司绝对服从,甚至唯唯诺诺,为什么?因为相对对于下属来说,上司就是强者,强者就因服从,这体现在武士道的思想中便是,君可以“君不君”但臣一定不可以“臣不臣”。

这样的文化还体现在日本的国粹——相扑之中。

相扑选手之间的等级绝对森严,每一等级选手都有严格的规范,如衣服的样式颜色、场上的礼仪等等,不
可以越界。

而低一等级的选手对比他高等级的选手是必须要绝对尊敬与唯命是从的。

既然如此,为何在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家并没有对中国,这个战胜国有任何的唯命是从,甚至处处挑衅中国呢?我想,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大多数日本人都不认为真正打败日本的是中国而是美国投放的那两颗原子弹,也就是,他们认为,真正的强者是美国。

其二,中国虽是战胜国,可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力相对于日本人来说还是有很大一段差距的,在日本人眼中,我们并不是强者,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对于日本人来说,美国才是强者。

而当今的国际形势与关系也再一次证明了这个事实,日本对于美国——他们心中真正的强者的确是相当遵从的,不敢有丝毫冒犯,甚至允许美国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驻扎军队。

德国与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我想也与日本文化中的这一特点有关。

德国对二战时所犯下的罪行积极忏悔,而日本却毫无愧疚之意,甚至理直气壮一般企图篡改历史,他们也许在骨子里就认为弱者就应该被欺压。

要知道,对强者的绝对服从的反面就是对弱者的无情欺凌。

森林法则之三——渴望变大,积蓄能量,战胜强者
在森林中,每一个物种都必须积蓄能量,不断进化,这符合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只有战胜强者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日本文化中的“渴望变大,却不畏惧大”的特征与这一点很相符。

前文中我提到了那个最早侵略日本的美国将领,他不仅没有被日本人所唾骂,反而,他入侵日本人的那一天被日本人设为他的纪念日,每到那个纪念日日本人都要感激他。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日本人对强者宽容的表现,但事实若真是这样,我想就不会有后来的珍珠港事件了。

日本文化中虽有崇尚大、渴望变大的特点,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认识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强,从而战胜强者。

换而言之,日本人的宽容只是表面上的隐忍,他们
的仇恨被影藏的很深。

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其精致细腻的美学价值,但其华美温柔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崇尚强者、欺压弱者、尚武好战的本性,这种双重视角对审视日本文化十分重要,否则很容易只看其表不见其里,被其绚丽迷人的包装所迷惑。

以上便是我从森林法则看待日本文化的一些见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