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管理学中的政府再造问题
----以大部制改革为例前几年,我国制定了大部制改革的方案,并在几个地方进行了试点。
当然这是我国的一贯方针,即先搞试点,然后再全面铺开。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无疑会对政府的管理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实行大部体制管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沟通难、协调难等方面的问题,改“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或者接近于“一龙治水”,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整合和调整,能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当某一时间发生时,就不用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说要着中国最神秘的部门——相关部门去解决了。
当然,实行大部制改革其实并不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而美”的政府模式相矛盾。
“小而美”的政府是我们的一个形象的描述,人们往往希望政府的规模不要太大,不要把过多的纳税人的钱全部花在政府身上。
在我国,这个问题尤其明显。
但是,我们说的这个“小而美”的政府,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小,他的规模必须与他的职责相一致。
实行大部制改革,这也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大概在去年的时候,郑州对公安局也进行的大部制的改革,撤销所有公安分局,精简机关,警力下沉基层,基层一线警力占市区总警力的比例由改革前的23%提高到56%。
其中社区民警增加到900多人。
这种改革,提升了基层民警的数量,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于基层群众,同时增加社区民警,这也是根植于郑州的实际情况。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
它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
我也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