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
一、知识要点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
本病可来自胆道疾病(占16%~40%),门静脉血行感染(占8%~24%),直接感染较少见,经肝动脉血行感染报告不一,最多者为45%,隐匿性感染约占10%~15%。
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其中2/3为大肠埃希杆菌,粪链球菌和变形杆菌次之;革兰阳性菌以金葡菌最常见,感染常为混合性。
细菌性肝脓肿约70%~83%发生于肝右叶,这与门静脉分支走向有关。
左叶者约10%~16%;左右叶均有脓肿者约6%~14%。
存在胆道系统疾病、全身感染或有糖尿病、机体免疫力低下者,易患肝脓肿。
二、临床诊断
1.寒战和高热多为最早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常伴随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右肩背部
牵涉痛或放射痛。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感染中毒性症状和全身消耗,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
2.体征肝区压痛和肝大最常见;右下胸部和肝区有叩击痛;有时出现右侧反应性胸膜炎
或胸腔积液;如脓肿位于肝表面,其相应部位的肋间皮肤呈红肿、饱满、触压痛及凹陷性水肿;如脓肿位于右下部,常见有右季肋部或右上腹部饱满,甚至可见局限性隆起,常能触及肿大的肝脏或波动性肿块,并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紧张等;左肝脓肿时,上述体征则局限在剑突下。
晚期病人可出现腹水。
3.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肝脓肿绝大多数都有白细胞增高现象,总数可达(15~20)×109/L
或更高,中性白细胞多在90%以上,有核左移现象。
病情较重时,ALT、ALP多有升高,甚至血清胆红素也出现增高。
病程较长者,可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肝脓肿穿刺液培养,常可培养出致病菌。
4.辅助检查:B型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其阳性诊断率可达96%以上。
必要时
可在B型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肝脓肿穿刺,以确定诊断,并可进行脓液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作为以后药物治疗之依据。
CT检查可发现脓肿的大小及形态,显示脓肿在肝脏中的确切部位,为行脓肿穿刺及手术引流提供清晰、直观的影像资料。
三、鉴别诊断
1.胆囊炎、胆石症;
2.原发性肝癌;
3.右膈下脓肿
4.阿米巴肝脓肿
四、入院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
2.血清生化全套检查
3.凝血全套
4.乙肝标志物测定
5.血培养(需多次)
6.血清CRP
7.血清AFP
8.上腹部彩色B超,或上腹部CT平扫+增强
9.心电图
10.胸部CT平扫
11.肝脏超声定位(需进行肝穿刺抽脓或肝活检者)
五、治疗方案
1.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必要时可静脉输入营养药
2.抗感染治疗:经验治疗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如三代头孢类、氨基糖甙类,并联用抗厌氧菌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3.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术,脓腔直径<5cm者,在B超引导下抽净脓液后反复注入
甲硝唑溶液冲洗抽吸。
4.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脓腔直径5~10cm者,在B超引导下置入引流管,每日抽吸及冲洗至少2次,至脓腔小于1.5cm时拔除。
5.手术切开引流适应症:(1)多次超声介入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局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明显者;(2)已发生脓肿破裂者;(3)合并有胆道病变而需要实行手术者;(4)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害等;(5)具体请我中心肝外科会诊协助判断。
6. 肝部分切除术适应症:(1)慢性厚壁肝脓肿;(2)局限性肝脓肿,多应用于左肝
内胆管结石或肝胆管狭窄合并肝左内叶及左外叶脓肿;(3)肝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死腔形成,创口长期不愈及窦道形成;各种原因造成慢性感染、肝周围组织萎缩者;
(4)外伤后肝脓肿、其他原因致肝缺血坏死后肝脓肿,不能形成完整脓腔壁;(5)并发支气管瘘或形成胆管支气管瘘,难以修补者;(6)具体请我中心肝外科会诊协助判断。
六、住院期间的监测指标
1.每3~7天复查一次血常规;
2.每周复查一次肝功能、电解质
3.血培养、CRP
4.感染严重者需监测血压、心率
5.每1~2周复查一次肝脏影像学检查
七、出院标准
1.发热、肝区疼痛等主要症状体征缓解
2.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
3.血培养阴性
4.脓腔消失或基本消失(<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