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52009在语用学发展的50年时间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在语用学运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焦点。
翻译是译语对原语信息的再现,翻译研究关注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
语用学是关于实际应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由于两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本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J.Austin 认为,人们谈话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
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
人们说话时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一是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二是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三是言后行为(perlocution -ary act )。
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
以言行事的用意(force )即说话人说此话意,也就是语用学上的言外之力(illo -cutionary force )。
塞尔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即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 -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
人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言外之力的含义,成功的交流才能进行。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西方圣经上说:起初,天下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他们东迁时,遇见一片平原,就准备在那里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扬名和避免分散各地。
上帝得知此事,极为担忧。
于是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
由于突然之间大家语言不通,彼此无法交流和理解,工程不得不停止。
这座未完成的塔就叫“巴别塔”。
如同先知先觉的上帝一样,人们也意识到自由沟通的伟大力量。
翻译的目的就是让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彼此了解。
翻译实际上是两次语内交际的行为,即发生在原作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第一次语内交际和发生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第二次语内交际。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译者须力求使译文效果尽可能接近或等于原文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一方面要注意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词语的翻译;另一方面要注意言外之意与话语的命题内容不一致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因此,一个理想的翻译过程可被描述为:译者充分理解译语文本,领会源语作者的目的和言外之意,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对译语读者产生作用,最终使得译语读者对译作产生的反应同源语读者对源语产生的反应一致。
好的译作必须译出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译者要首先吃透原作的施为性行为。
翻译要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把原著的语用意义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以言行事”———有时是暗含的,有时是明确表达出来的,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用意。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译者必须努力把源语作者的意图以及语用效果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使得译语于源语具有同样的言外之力。
那么,应如何传达言外之意呢?我们来看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It is cold here.从逻辑语义方面分析,这个句子表明“如果房间里的确冷,句子是真;如果房间里不冷,句子是假;全句的意义是“这里冷”。
分析至此,我们只解决了这句话的句法含义,如果按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翻译,那就是“这里冷”,那这样对不对呢?其实,说话人是为了向听话人发出某种信息,这个信息就是“言语行为”。
既可能是仅仅为了向听话人传递“冷”这样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个“请求”,请求听话人去关上门;也可能是个“邀请”,邀请别人去别的房间。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下,相同的一个句子,会有不同的含义。
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句子的字面意思,要深入了解语境。
“言外之力”就是一句话在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意思。
人们只有再听懂“言外之力”的时候才能充分行使相对应的言后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了解“言外之力”呢?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处的语言环境。
例1:(1)鲁大海:……妈,我走了。
鲁侍萍:胡说。
就要下雨了,你上哪儿去?鲁大海:我有事。
……(2)鲁大海:没什么。
周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这家伙(手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交际的言外行为是翻译技能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解释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5-0143-02作者简介:李明(1983-),女,安徽无为人,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061)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10-02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李明枪)早晚有点用处的。
鲁侍萍:胡说,交给我。
鲁大海:(不肯)妈!上述例子摘自曹禺的剧本《雷雨》,两组对话也都发生在同一对母子之间,而且对话中都出现了有着丰富感情内涵的词语“胡说”。
但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该词的言外之力是显然不同的。
第一组对话中的“胡说”,母亲是用一种嗔怪的语气在劝止儿子不要外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溢于言表,那是一种表情性的言语行为。
而在第二组对话中,“胡说”变成了一种指令性言语行为,是说话人———母亲在对儿子即将采取的行动感到非常害怕和担忧的情况下说出的带有责备、命令口吻的话语。
很明显,第二个“胡说”比第一个在语气上要严重得多。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再来看看王佐良先生给出的译文:(1)Hai:Mother,I‘m going.Ma:Don’t be silly!It’ll come on to rain any minute. Where would you go,anyway?Hai:I’ve got some business to attend to.(2)Hai:It’s nothing really.If the chou drive me to the wall, this will be one way out.Ma:Nonsense.Give it to me.Hai:(protesting)Oh mother.以上例文抓住了原文场景中表现出来的说话者的言外之力。
同一用词,却是不同的语气,正因为如此,译文用了两种表达来译一个词。
虽然都是采用了祈使句,但显然单词“non-sense”在表现严肃性和强制性上要远超前者。
第二,人们交际是共处的社交环境,即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环境,如交际场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例2:The Flower Girl:Will you pay me for them?The Daughter:Do nothing of the sort,Mother.The idea!这段话摘自肖邦那的《茶花女》,上下文的语境是这样的:母亲和儿女穿着体面地在大雨中等出租车。
旁边站着一个买花女,母亲让儿子去叫出租,儿子在慌忙中踢翻了卖花女的花,没有赔偿就跑了。
卖花女认得眼前的这位妇人就是他的母亲,就让她为她儿子踢翻的花赔钱。
这时女儿说了上面的话,表现出她对卖花女的蔑视和傲慢。
女儿的无礼、冷漠和傲慢全都表现在这句话中,如何将这句话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呢?请看译文:卖花女:你肯替他付钱吗?女儿:妈,一个子也别给,她想得倒美。
“她想得倒美”是一句很简单的句子,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其中包含了冷漠与傲慢,自私与轻蔑,这些隐含的意思正是结合了具体的语境,准确地理解了原著的含义的基础上才准确地翻译出来的。
“她想得倒美”这简单的句子表现出了女儿和卖花女之间深深的社会鸿沟。
第三,交际双方各自身份不同的认知环境,即各自不同的经验、经历、知识以及影响交际认知的种种情况。
例3:Mother:Is that your coat on the floor?Son:I’ll pick it up.从对话表面看,母亲似乎在问地上的衣服是不是儿子的。
儿子似乎应该回答是或不是。
但事实上,母亲不可能询问共知的信息。
因而,她的问句只能是包含抱怨或命令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我不高兴你把衣服放地上。
在翻译时,为了把原作者的意图传递出来,应该作如下的变通:母亲:地上是你放衣服的地方吗?或你怎么把衣服放在地上呢?儿子:我马上把它拾起来。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因此,在对言外之意的处理上,必须注意到文化信息的传递。
尽可能地把两种不同文化所造成的言外之意成功地传达。
例如,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送走客人时总会说上两句“饭菜不好,请多包涵,耽误大家时间”之类的话,其言外之意实际上是表示礼貌送客,但如果把这些话直译过去,读者会觉得莫明其妙,很难领会这些言语中的含义,甚至会造成误解。
因而,应该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传统。
比如改译为“I hope you enjoyed my dinner.”,就很能传达出原文的言外之意。
总之,没有言外之意的等同传达,就没有成功的译文。
需要指出的是,言外之意的等同翻译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并对之进行总结。
要翻译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就要弄清其所在的语境,准确地理解在原文中的意向及其语用含义,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翻译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1]白文昌.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2(2).[2]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外语学刊,2007(6).[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王建国.论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J].外语教学,2003(2).[7]周方珠.英汉翻译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8]周漓云.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3(1).[9]周明.谈言外之意的语用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