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
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教育的影响。
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
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
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具体手段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决定了谁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决定教育为谁服务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公正,然而政治上的不平等往往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是天生的贵族,他所要接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
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改革。
但是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接受普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仅是保证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国家不仅在宪法上规定全体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且也采取了种种办法,力求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学生不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
例如,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采用的就是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
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其教育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
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政体的具体行动指南,是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事业的方向、目的、途径等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其性质主要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决定的。
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的人才。
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国民,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
臣民、国民和公民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体现了政治体制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一个国家往往是通过宪法规定教育的方针,明确教育的目的。
如我国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重申了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政治体制还影响着师生关系。
如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是有等级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则比较民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能动地作用于政治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为维护其社会统治和政局的稳定,无一不是通过教育的教化之功能实现的。
教育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能力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基本途径,高等教育更是承担了培养现代社会的国家统治人才的重任。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元曾指出:“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可以说,自隋唐起建立起来的科举选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中国封建传统政治数千年的稳定与发展。
有资料显示,居于社会领导地位的人,普遍有较高的学历,并且很多毕业于名牌大学。
英国历史上50多位首相中毕业于牛津、剑桥两校的就达30位以上。
据1979年统计,英国当年399位保守党议员中有94位毕业于牛津大学,75位毕业于剑桥大学。
在美国,从1789-1953年,约有67%的高级政治领导人(包括总统、副总统、众议院议长、内阁成员、最高法院法官)都是大学毕业,其中绝大多数毕业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
其二,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公民。
社会统治阶级不仅要为自己培养各级政治人才,而且更需要它的普通民众具备与其政治制度相符合的政治理想和观念,形成强大的民意基础。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以及在相关学科中渗透有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化。
例如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内容,是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
如在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采用核心课程的方式,开设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和外国文化,目的是要克服近代以来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使所培养的人从只是“有用的机器”,成为具有“宽阔的学习经验”①的、具有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并走向国际化的公民。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社会政治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进步。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而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为:其一,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
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表明了社会政治的平等、民主与开放,是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大众化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等,推进整个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是难以参与政治活动、行使对国家的管理权的。
列宁在强调对工农的教育问题时就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把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同实现苏维埃民主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当今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人民有当家作主的权利,让人民群众参与选举、监督、管理等政治活动,也必须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
广大群众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历史已经表明,文化和教育的落后,往往是产生和盛行政治上的偏激、盲从、专制主义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兴旺发达,则是政治民主与进步的基础性条件。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校常常是形成政治舆论的重要场所,尤其是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聚集的地方,政治敏感性很强。
从历史上看,许多政治事件常常从高等学校发端,如1960年日本学生团体发起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运动,反美示威导致美国总统取消访日和日本首相被迫辞职。
我国近代的“五四”运动,现代的“文化大革命”等,最初都是由大学生组织、发起,最终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运动并对政治对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等学校往往是社会政治安定的晴雨表,对社会政治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高等教育的政治能动性就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有助于社会政治的先进化。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所制约,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
因为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有多少人受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做保证,只要产品丰富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和受教育的人才有可能增加。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这些构成教育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性条件。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人的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逐渐增多。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资金。
教育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来源不可能是学校通过生产劳动自己创造的财富,而是来源于国家的投资。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力,如校舍、教室、实验室、操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运动器材等等。
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便不断扩大。
(二)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迟缓和水平的低下,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专门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
学校不担负培养劳动者的认为,它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社会的生产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的复杂劳动开始产生。
生产劳动“已是人本身的体力所无法完成的了”,没有知识的劳动已成为“微不足道”的了,“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
”从这时起,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
这种要求,首先使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三)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所专的比例甚微。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
18—19世纪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而且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这个时期也是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