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娃哈哈格瓦斯困局分析

娃哈哈格瓦斯困局分析

娃哈哈格瓦斯的定位之伤
娃哈哈格瓦斯就产品本身而言,口感、包装等没有什么大问题。

产品的酒精含量只有1%左右,功能价值也不错,十几种氨基酸、提神助兴,消除疲劳,清凉解暑、开胃生津、消积化食、防治便秘等等。

娃哈哈采用了“高举高打”的策略,声势浩大,市场表现却很不理想。

大家兴许会好奇,为什么从上市到现在都没有刮起一股流行风呢?这又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关于定位失误的案例。

品类定位:格瓦斯?液体面包?消费者懂吗?需要吗?品类归属为面包发酵饮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个新概念,又有“不正宗”之嫌。

还不如麦芽汁发酵饮料(至少消费者可以联想到啤酒),可以突出与秋林等品牌的差异,也符合哇哈哈格瓦斯自身生产工艺的特点。

当然,如果作出此类定位,那么口感上要调整回来,不能给消费者添加面包香味“香精”的嫌疑)。

为什么产品名称一定要叫“娃哈哈格瓦斯”呢?它需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
体验定位:娃哈哈采用的是体验定位,“浪漫与激情的诱惑……”,大玩异域风情。

在中国饮料市场,体验定位的使用一定要非常谨慎。

首先产品要是消费者很熟悉的,而“格瓦斯”这三个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陌生,不清楚它是什么。

对有过品尝娃哈哈格瓦斯经历的消费者调研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喝完了还是不清楚自己喝的是什么。

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将它与“自我品味”等精神层面的感觉挂钩。

在消费对产品品类陌生的情况下,最好避免采用体验定位。

这毕竟不是咖啡——即使没喝过,从文学作品里也常常了解到。

市场定位:年纪偏大讲究的男士,30岁以上?很模糊。

作为一款大众饮料,市场定位不能太狭窄,也不能模糊不清。

饮料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15-35岁。

撇开了女性消费者,又将男性消费大众一刀切两段而取其小。

市场定位问题的严
重性不小于去年退市的某品牌饮料。

可供参考的对策:
功能定位:从体验定位回归到功能定位上来,扯掉格瓦斯神秘的面纱做“平民”,从营养健康角度来与消费者沟通互动。

功能定位从何做起?娃哈哈格瓦斯具有提神助兴,消除疲劳,清凉解暑、开胃生津、消积化食、防治便秘等作用(仔细看过娃哈哈格瓦斯的包装,竟然没找到一个字讲述娃哈哈格瓦斯功能的)。

但是功能定位是不可以喊出所有的好处,这点人人都知道。

这么多功能作用该选择哪一个作为独特的卖点,我们对照市场上已有饮料品牌发现其他功能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唯独“开胃生津,消积化食”在饮料行业是竞争相对薄弱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饮料品牌,这是树立旗杆的好机会,娃哈哈可以发挥其品牌影响力和渠道方面的优势一举拿下这块高地,率先占领制高点。

关键词:速度!
市场定位:从小众市场回归到主流大众人群(PS:胃病的患病率连年增高,且在结构上呈现年轻化趋势)。

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对娃哈哈的认知——经营大众饮料的龙头。

品牌诉求:娃哈哈可将健胃消食功能突显并且放大,抢先塑造成健胃消食饮料的领导品牌。

替代品方面,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果醋。

果醋类产品目前还没有在饮料市场喊出很强大的声音,而且品牌果醋价格较高,在大众市场上没有优势。

另外,从产品特性角度,本品比果醋的酸性相对温和,营养功能更多。

娃哈哈格瓦斯“纯正麦芽萃取”等卖点乏力,无法捕获消费者心智资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更倾向于直观简单的沟通方式。

品牌宣传:之前的电视广告和海报十分复杂搞怪,不知所云,让消费者晕头转向。

没有突出卖点,而且宣传上缺乏聚焦,既没有告诉消费者格瓦斯是什么,
也没有说明喝了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PS:我是在广播里才听到了“氨基酸”等字眼。

)在宣传上,个人以为,可以采用“软硬皆施”的策略。

“硬广”是必须的,如果能适当使用“软广”配合“硬广”并且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网络、微信等平台)直击消费人群的话,效果可能更佳,比如,在前文提到有关胃健康方面,娃哈哈可以在多种渠道上制造大众热议话题。

“软广”除了挖掘消费欲望的作用外,还有助于点燃消费者口碑宣传的火焰,并能发挥很好的导向作用。

小结:娃哈哈格瓦斯定位模糊,卖点提炼不到位,宣传聚焦欠缺,这些共同导致了其产品力的虚弱,不能传递给消费者一个充分的消费理由。

需要指出的是,娃哈哈进入“格瓦斯”市场与当年进入可乐市场的背景全然不同。

秋林等品牌对于娃哈哈格瓦斯的上市并没有那么多的“贡献”。

所以,谁是螳螂谁是黄雀,还真说不准。

如果娃哈哈不能及时调整,不但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市场培育),还可能会遭遇“啤儿茶爽”的下场。

2013.07.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