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肝硬化内科学第8版
第十五章 肝硬化内科学第8版
治疗——肝性脑病
主要措施:
• 积极治疗原发肝病 • 去除引发HE的诱因 • 维护肝脏功能 • 促进氨代谢清除 • 调节神经递质
治疗——肝性脑病
一、及早识别及去除HE发作的诱因
1、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避免低钾性碱中毒
2、预防和控制感染 遵循广谱、足量、肝肾毒性小的原则
3、改善肠道微生态,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
肝肺综合征(HPS)
并发症
(基础) 严重肝病 (关键) 肺血管扩张 三联征
低氧血症
呼吸困难 发绀、杵状指
原发性肝癌
并发症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 是在肝硬化基础上 因肝功能不全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
调的综合征。
治疗——腹水
(2)利尿剂
螺内酯与呋塞米(100mg:40mg)
最 大
400mg/d:160mg/d
原则:小剂量开始,速度宜缓,以免诱发肝性脑 病、肝肾综合征,体重下降<0.5kg/天
酌情补充清蛋白
治疗——腹水
(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建立肝内门体分流,减低门脉压
治疗——腹水
假小叶形成 肝内血循环紊乱 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
病理 • 大体形态
正常肝脏
肝硬化
病理 • 组织学—正常肝小叶被假小叶取代
正常肝组织
cirrhosis
病 理—分型
小结节性肝硬化
大结节性肝硬化
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代 偿 期:
• 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 门静脉高压
两期分界不清
– 少尿、无尿 – 氮质血症 – 稀释性低钠血症
肝肾综合症(HRS)
并发症
诊断标准:
1、肝硬化合并腹水; 2 、急进型血肌酐 2周内升高超过2倍,或>226umol/L ,缓进型血
肌酐>133umol/L; 3 、停利尿剂>2天、并经白蛋白扩容后,血肌酐没有改善; 4、 排除休克; 5、 近期没有应用肾毒性药物或扩血管药物治疗; 6、 排除肾实质性疾病
诊断
完整诊断包括: 病因 病期 并发症
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 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脏储备功能诊断:Child-Pugh 分级
鉴别诊断
引起腹水和腹部膨隆的疾病 肝大 并发症
鉴别诊断-并发症
• 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糜烂、胃癌等 • 肝性脑病:低血糖、尿毒症、DM酮症等 • 肝肾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 • 肝肺综合征:肺部感染、哮喘
治疗——EGVB的治疗及预防
①止血药物: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 代表药物: 生长 抑 素:首剂250ug iv,250ug/h维持 奥 曲 肽:首剂100ug iv,25-50ug/h维持 特利加压素:起始量2mg/4h,1mg,q8-12h维持 垂体加压素:0.2-0.4U/min维持,副作用较大
可有
昏迷前期 嗜睡、淡漠、行为异常、言语不清、 (2期) 书写障碍及定向力障碍,有神经体征
有
昏睡期(3期)
昏睡,但可唤醒,明显精神错乱,常 有神智不清或幻觉,神经体征加重
有
昏迷期(4期)
昏迷,不能唤醒。浅昏迷,腱反射和 肌张力亢进;深昏迷,反射消失。
无
多数正 常
异常
异常
明显异 常
肝性脑病-诊断
诊断依据:
水、肠坏死、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血性腹水 • 门静脉海绵样变
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慢性阻塞后, 在门静脉周围形成细小迂曲的网状血管
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低钠 – 低钾、低氯 – 代碱
并发症
肝肾综合症(HRS)
并发症
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 身并无器质性损害,又称功能性肾衰竭。
治疗——EGVB的治疗及预防
②三腔二囊管 不具备内镜和TIPS操
作时暂时使用
治疗——EGVB的治疗及预防
③内镜下治疗:EVL 出血量中等、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进行
治疗——EGVB的治疗及预防
④介入:TIPS 止血率达到95%,在72小时内进行
治疗——EGVB的治疗及预防
(2)预防出血: 一级预防:已有静脉曲张但尚未出血。 ① 病因治疗 ② PPI ③非选择性β 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或卡地洛 尔,可合用5-单硝酸异山梨酯 ④ EVL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 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 3、熟悉肝硬化并发症的基本发病机制
及治疗原则。
讲授主要内容
病因 发病机制及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定义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进 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 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
治疗——腹水
(4)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放腹水 放腹水1000ml,补充清蛋白8g
(5)自发性腹膜炎 选用肝毒性小、广谱抗菌药物,注意保持大
便通畅,调节肠道菌群
治疗——EGVB的治疗及预防
(1)出血期: 禁食 补充血容量:输血、补液,达到基本满足
组织灌注、循环稳定即可 止血: ①药物
②三腔二囊管 ③内镜下治疗 ④介入:TIPS ⑤急诊手术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三、色氨酸:
游离色氨酸进入血脑屏障代谢为抑制 性神经递质5-HT,5-羟吲哚乙酸
四、锰离子:
胆道排出受阻,具有神经毒性
肝性脑病-临床分期
分期
精神状态
扑翼样 震颤
脑电图
潜伏期(0期) 仅有心理测试、智力测试轻度异常
无
正常
前驱期(1期)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如焦虑、 欣快激动、淡漠等
◆胆汁淤积
病因
◆循环障碍
慢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 Budd-Chiari Syndrome
肝淤血缺氧 肝细胞变性、纤维化
淤血性肝硬化
病因
◆药物或化学毒物 ◆免疫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
病因
◆遗传代谢性疾病:
• 铜代谢紊乱 (肝豆状核变性) 转运铜离子的ATP酶功能障碍,造成铜蓄积
• 血色病(铁沉积) 小肠吸收铁增加,过多铁在肝脏沉积
• 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异常的a1-抗胰蛋白大量在肝脏积聚
KF环
病因
◆ 原因不明
病因仍不明者约占5%~10%,隐源性肝硬化
发病机制及病理
肝硬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肝细胞坏死、再生 •肝纤维化 •肝内血管增殖、循环紊乱
假小叶是肝硬化的典型形态特征
发病机制
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纤维组织增生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二、神经递质的变化 三、色氨酸 四、锰离子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是门体分流性HE的重要机制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非离子氨(NH3)被吸收 NH4 OH NH3(有毒性入脑屏障)
H+
肠腔内 PH>6时, NH4 → NH3→血 PH<6时, NH3→肠
非结合胆红素
诊断
一、确定有无肝硬化 2、确定有无门静脉高压:
门腔侧支循环:腹壁体征、胃镜、超声 CTA
脾大:彩超、CT、血常规 腹水:漏出液,合并感染呈渗出液
肝硬化恶变呈血性腹水
诊断
二、寻找肝硬化病因 三、肝功能评估
诊断
Child-pugh分级
项目
1分
2分
血清胆红素(μmol/L) <34
34~51
适量蛋白质)门静脉高压症状及并发症治疗 (三)肝性脑病及其他并发症治疗 (四)手术治疗 (五)患者教育
(二) 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症治疗
1、腹水 2、EGVB的治疗及预防
治疗——腹水
(1). 限制钠、水摄入
钠盐:500-800mg/d (氯化钠1.2--2.0g/d) 水:1000ml/d 500ml/d (低钠血症者)
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 • 代偿期: 延长代偿期、预防肝细胞癌
失代偿期: 改善肝功能、治疗并发症、延缓或减少肝移 植需求
治疗
(一) 保护或改善肝功能 (二) 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症治疗 (三) 肝性脑病及其他并发症治疗 (四) 手术 (五) 患者教育
治疗
(一 )保护或改善肝功能
1. 去除或减轻病因:抗病毒、戒酒 2. 慎用损伤肝脏的药物 3. 维护肠内营养:进食易消化、补充维生素、
代偿期
症 状: 体 征:
乏力、纳差、 腹胀、腹泻
肝、脾轻度肿大
实验室检查: 肝功正常或轻度异
常
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
全身症状
消化道症状
乏力
消瘦
黄疸
纳差、厌食、 腹胀、腹泻
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
出血和贫血
鼻出血
牙龈出血
胃
肠
道
紫
皮肤紫癜
癜
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 内分泌失调:
蜘 蛛
男性乳房发育
痣
肝掌
治疗——EGVB的治疗及预防
(2)预防出血: 二级预防:已发生过静脉曲张出血,预防再次
出血 ①TIPS ②EVL,组织胶注射术 ③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④非选择性β 受体拮抗剂及长效生长抑素类似 物调节门静脉血流量 ⑤PPI
治疗
(一)保护或改善肝功能 (二)门静脉高压症状及并发症治疗 (三)肝性脑病及其他并发症治疗 (四)手术治疗 (五)患者教育
血清白蛋白(g/L)
>35
28~35
PT延长(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