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典型结构欣赏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 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 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 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 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 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 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 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 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 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 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 客家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
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等,各具 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 圆楼或圆寨。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 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 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 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 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 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 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 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 的民俗风情。
四合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顾名思义,四合院
就是东南西北四面 建房,合围出一个 院子,院子的外墙 又组成了胡同的边 墙。院内北房为正 房,东西两侧为厢 房,除大门外,没 有窗户或通道与胡 同相连。四合院里 宁静、封闭,是老 北京的传统住宅。
蒙古包
苫毡、绳带三大部 分组成。制作不用 泥水土坯砖瓦,原 料非木即毛,可谓 建筑史上的奇观, 游牧民族的一大贡 献。
案例分析: 飞檐、斗拱
岳阳楼
• 屋顶的
飞檐结 构扩大 了采光 面,有 利于排 泄雨水。
采用了典 型的木结构建筑 形式。木结构建 筑主要采用榫铆 连接。屋顶的飞 檐结构扩大了采 光面,有利于排 泄雨水。
故宫
汉族文化的代表。建筑色彩以朱墙黄顶为主, 表现皇帝的威严。屋顶的飞檐结构减轻了大屋顶的沉重 感,既增添了飞动轻快的美感,同时又体现了高贵华美 的风韵,丰富了建筑文化。
• 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大院包
括东、西两个大院和孝义祠:东堡院为全封闭式院落,占 地约1.2万平方米。26座院落以不可想象的精妙方式隐约 连接,既成整体,又保持相对独立,形成若离若合的复杂 结构。西堡院拥有28座院落,呈“王”字对称分布,且 充分体现着“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 这种层层深入的封闭格局是王家大院,乃至山西大院共有 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封建礼教的等级性和威严感。
•
福 建 客 家 土 楼
客家土楼大多采用了圆形的几何形状,厚实的夯土
外墙和木结构为主的内部结构,土楼对外不开窗,表现出
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安全意识
•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
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 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 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福建边区形成 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 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 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 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 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 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 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 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 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 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 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
竹楼
•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
•
建造的二层楼房。柱、梁 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 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 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 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 葵叶编的草排。 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 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 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 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 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 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 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 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 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 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
黄鹤楼
飞檐5层,从 楼的纵向看各层, 形如黄鹤,展翅 欲飞。整座楼的 雄浑之中又不失 精巧,富于变化 的韵味和美感。
斗拱
斗拱是中国木 构架它还是封建社 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的象征和重要的建 筑尺度衡量标准。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 级的官式建筑中, 称为大式建筑。因 为斗拱的重要性, 历代建筑对它十分 重视,使它成为判 断建筑时代的重要 标志之一。
安济桥
饕餮,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 上。因它能喝水,几乎在古代桥梁外侧正中都 能见到,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 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 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 碑。
数学桥
•
在静静的剑河上,有一座古老的木质桁架桥———“数学 桥”。这座当地最著名的桥,陪伴着剑河沿岸最古老的建筑—— —红砖垒砌的剑桥大学女王学院院长官邸,走过了250多个春秋。 “数学桥”的传说在剑桥堪称无人不晓。相传这是大数学家 牛顿在剑桥教书时亲自设计并建造的,整个桥体原本未用一根钉 子和螺丝固定。后来,女王学院的学生为探究这座桥的奥秘,曾 把它拆开剖析,但却无法复原,于是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 的样子。 还有人传说,这是英国桥梁设计大师威廉姆·埃斯里奇在女 王学院读书时的杰作。而且,他是在游历了东方以后,受中国桥 梁的启发而设计的。 据考证,牛顿是不可能建造这座桥的。数学桥建于1749年, 而牛顿则于1727年辞世。只能说剑桥人对牛顿太过钟爱,总是把 很多的故事与他相联。 实际上,这座桥是由詹姆斯·小埃塞克斯根据埃斯里奇的设 计而建造的。它展示出现代钢梁桥的雏形,其桥身相邻桁架之间 均构成11.25度的夹角。在18世纪,这种设计被称为几何结构, 所以此桥得名“数学桥”。
经典结构的欣赏
经典结构的欣赏
• 知识回顾
什么是结构?结构类型有那些?
稳固结构两个重要性质是什么?
一、欣赏结构设计作品,可以从技 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以建筑 为例) • 1.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
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 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 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 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 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 等。
应县木塔
释迦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 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 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 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 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木塔的设计,广泛采 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 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 形式,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 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 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 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 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 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