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
为了保证中医临床专业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各层次教学质量,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使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对中医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更好的支撑,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课程建设
(1)加强对课程建设系统性的认识,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确立课程建设目标:适度打通基础,强化专业特色课,扩大选修课,突出实践课,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2)进一步加强“两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在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及在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两课”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将部分教学任务放到课外分阶段实施,通过社会实践、读书讲座、新生入学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两课”实际效果。

(3)加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减少课内教学时数,增加课外技能性教学,把培养学生英语“听、说、
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计算机上机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和考评标准。

(4)以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为重点,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及交叉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5)把精品课程建设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通过学校投入经费建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建成教学文件完善、师资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法多样化,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取得优良效果的精品课程。

(6)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CAI、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作为我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全面提高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从教书向育人和助人方向转变。

同时把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放在与教学队伍建设的同等位置来看待。

(3)以培训与引进、普及与重点相结合为原则,制订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以权利与责任、奖励与惩罚并重为原则,制订教师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工作责任制、教师奖励制和教学事故的界定和处理办法,加强教师教学责任心,形成注重教学的激励机制和氛围。

(5)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实行创新教育,把创新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评估、评奖的主要指标。

(6)确立专业学术带头人,落实责任制,以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7)以改善教师学历结构为重点,全面改善教师队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学缘、学历和职称结构,力争使我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70%,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40%以上。

(8)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择一大批能为人师表、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制订对导师的选聘、职责、管理、考核等有关条例,不断完善导师制。

3、加强基础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1)以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全面规划与重点建设相结合为原则,进一步完成基础教学实验室调整、实验室教学软件和硬件配套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2)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与医院合作的渠道,逐步建设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3)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突出设计型、综合型、自创型实验,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科研作风的作用。

4、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1)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构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课程质量、专业办学水平。

(2)完善本专业教学督导机构,充分发挥督导组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

(3)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教学信息组织及制度,及时全面了解教学情况。

5、加强科学管理
(1)建立和完善选课注册程序,使选课的公平性、竞争性、自主性等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改革考试办法,建立试题库及试卷分析库。

打破“考试”与“考查”的界限,建立闭卷、开卷、面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及管理办法。

严格考试管理,对主干课程逐步实行考教分离。

(3)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逐步建立以专业为基础、生活区为基地、学生为中心、双师(班主任和导师)为主导的新的学生管理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