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英语思维
[论文摘要]英语是语言,语言就是一种工具,教师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工具,创设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以利于学生形成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能力,帮助少儿建立英语思维,使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创设语境、思维导图、大量阅读、培养英语思维应用著名的布鲁姆(Bloom)认知理论,帮助孩子建立英语思维通常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Memoryand comprehension(记忆和理解),老师会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联系已有背景知识,借用一些美式思维图表,辅助孩子们阅读理解文章。
第二个阶段是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评价(Evaluation),创造(Creation)。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多数教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单词,语言的文化背景、学科知识、能力培养脱节,所以孩子们多数只会背一些英文单词,很少能说流利的句子,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传统英语的学习方法,只是一种英汉互译式的英语掌握,缺乏英语思维的培养。
所以,教师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工具,帮助少儿建立英语思维,启发、引导和培育孩子的交流能力。
一、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
强,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
二、情境导入
所谓英语思维,我的理解就是见到英语,能不经过大脑的英汉翻译过程就直接反应出英文意思。
怎么反应呢?这需要大脑中有与事件情境相对应的大量现成的英文表达。
确切地说,一见到某个场景,脑子里就有一整句话出来,逆向过程也是如此。
动画片、分级读物中夸张有趣的图画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并且反过来让孩子体会单词的意思——用图画或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情境教学法是以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以利于学生形成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能力的一种教学。
如unit7Food and Drink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英语课布置成一个Macdonald店。
教师将准备好的餐具呈现出来,以一名服务员的身份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在此导入设计中教师通过事先布置学生去感受真实的情景;然后在教学中又设计一个虚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烘托了气氛。
三、避免和纠正中式英语的习惯
根据中文的习惯去说英文,比如把自己习惯的中文句法直接翻译成英文,这种直译来的东西通常是不太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的。
比如说I very like it, 我很喜欢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 like it very much.
1、多听多读由母语人士生产的语言材料。
首先一定要增加你接触这个语言的机会,其次这个材料一定要authentic,真实,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
很多人会想,“我掌握了英语的语法,也掌握了英语里面的词汇,我就一定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去拼凑出一个英文句子”,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语言学习的机制是通过模仿形成语言的感觉和习惯,而非通过理性去解析和重构。
并且在你需要表达类似意思的时候重新提取这个内在的语法。
这个内在语法的形成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能靠直接的教学形成。
2、记住,要模仿,不要翻译!!很多人在用英语表达一个东西的时候,喜欢下意识的去想一下用中文该怎么说,然后再想用英文怎么样把这句中文翻译好。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改掉这个习惯,你会立刻发现自己的口语说的利索多了。
如果你仔细去比较,你会发现直接去思考英文远比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来的快捷和容易。
并且这样中文翻译到英文,极容易产生各种中式英语的错误。
所以当你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量和听力量,大胆的直接用英文去思考吧!
四、恰当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大量的阅读培养英语语感。
有人认为,英语思维就是对英语的语感,英语语感的基础是阅读,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英语标准朗读,能让英语的语感逐步到达一种自然的状态,也就是母语状态。
阅读材料由于缺少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片,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些学生虽然对阅读材料的话题很感兴趣,但因语言能力不足,在朗读、复述课文内容时存在困难。
不少教
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将课文内容从词到句逐一解析,讲解细致入微,唯独缺少让学生思考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分析和整理能力以及记忆和复述能力都有显著帮助,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标识,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
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你的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欧阳苹果、陈清,2008)。
案例描述
Holidays单元的每篇文章,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围绕节日的时间、特殊意义、食品、象征物、活动等几方面,提炼出文章的主体脉络,就可以使描述性文字通过层次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变得不再枯燥,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困难。
1.以Halloween的课文为范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教师利用PPT课件呈现万圣节的相关图片,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
问题如下:When is Halloween? Why is Halloween special? What kind of holiday is Halloween? What's the symbol of Halloween? 同时,教师在黑板
上写出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如Halloween、When、Why、What activity、Symbol等,这些词就构成了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第一层次。
(3)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从课文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相关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逐步丰富思维导图的分支。
(4)学生观看有关万圣节的Flash动画,形象、直观地了解万圣节,掌握ghost和witch这两个生词的意义。
(5)通过动画直观感知万圣节后,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尝试回答问题:What do people do on Halloween?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交流,继而在全班进行汇报反馈。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完成思维导图中关于万圣节活动的细节分支。
(6)教师通过实物呈现、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jack-o-lantern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jack-o-lantern的制作方法;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PPT课件中的4个描述制作步骤的句子排序;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记录制作步骤的关键词,如:cut the top off、carve a face、clean out the seeds、put a candle inside and light it。
(7)学生完成课文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将板书中的内容用彩色粉笔连接起来,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见图1);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关键词的帮助下尝试描述万圣节。
图1
英语思维的培养要以基本的语法和词汇作为基础,还要你在英语学习中做有心人。
在平时生活中就要多与英语接触,可以多看英语原声电影,多听英文歌,看一些跟英语学习有关的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这样可以训练你的听说能力,还可以培养你对英语的兴趣,其实在无形中你的英语思维便会慢慢的形成。
看过原版动画片和原版儿童书的孩子们具备很多活的场景和活的表达,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和过去听过看过的类似情境时,脑子里对应的就是那句完整的英文表达。
这个时候,根本不用想单词,也不用想句型,更不用想中文,很自然地就输出了。
总之,学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需在真实的情境进行交际、交流,帮助少儿建立英语思维,使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
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
反射式的思维方式,是英语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范冰
欧阳苹果,陈清. 2008.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8(3):17-19.
托尼〃巴赞(著),李斯(译). 1998.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 北京: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