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一、引言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信息教育课程,其课程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掌握和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满足学生对文献信息利用的需求,使学生在开拓视野、优化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检索文献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海量的网络数据与强大的搜索引擎使得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面临全新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1],由引发教育领域的变革逐步加深,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已由传统的检索技能型向信息素养型的转变。
如何推进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已成为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基于此,本文拟基于的视角,从分析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入手,重点就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探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改革。
二、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一般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中授课模式。
课程教学计划通常分成授课、实习、考核三个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在某一个学期集中安排16、24或32学时完成。
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文献检索概念以及相关检索操作方式的传授与讲解,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虽然学习掌握了文献检索知识与基本技能,却缺乏适应专业要求的信息归集与整理能力,缺失面向未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信息意识。
文献检索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感知信息,调整思维,要使学生能够系统化、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获取有益的信息,以优化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显然,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设计与专业学习相脱节。
文献检索是情报学的分支,文献检索课程在高校既是公共课程,又是专业辅助课程。
作为公共课程,文献检索课对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讲都是适用的,而作为专业辅助课,其教学活动往往是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的,以提高文献检索课的
实用性与教学效果,甚至在许多情况下,专业要求可以对文献检索课教学起到主导作用。
[2]但是现行文献检索课的课程设计只注重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准确地了解开设此类课程的关键预期是什么,因此将其定义为增加学分的课程,并没有给予这门课程以应有的关注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员,在传授一般文献检索与技能的同时,对于涉及特定专业的文献检索方面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与讲授技巧,课程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讲课的内容不具有生动性以及具体化,学生检索有关的专业知识资料的主动性不足。
尽管有的高校在推进文献检索课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文献检索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程设计与专业学习脱节,而且大部分选择了统一的文献检索教材,因而课程教学从总体上依旧不能够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联系到一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2重信息检索技能教育,轻信息利用能力培养。
文献检索课程包括文献信息的检索与文献信息的利用两个部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与信息利用能力,两者不可偏颇。
信息检索能满足人们把握各种信息的需求,信息利用则是人们掌握知识、消化知识、创造知识的一系列过程。
信息检索的目的是信息利用,信息利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低。
[3]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强调信息检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忽视了如何利用获取的信息,尤其是在海量数据面前,如何引导学生筛选处理检索到的信息,以服务于自身学习的需要,缺乏有效的方式或手段。
加上文献检索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少,学生除了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时才会面临文献检索的问题,而在文献检索课程学习时,很少真正体检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全过程。
文献信息检索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自身的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只是单一的接受信息的输入,而是切实可行地运用信息,文献信息检索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升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更为重要。
3重信息检索知识和方法传授,轻信息意识的培育。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一般被认为是教学生如何有效的搜寻信息资源的公共课程,在实践教学层面上充其量属于技能课程。
因此,考察课程教学效果通常是依据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知识和方法来有效检索所需的文献资源。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其绝对数量、真伪程度、存储方式、传播途径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意识的培育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样,成为决定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4]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仅仅关注信息知识以及相关具体操作方式的传授与讲解,而没有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对信息缺乏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也就难于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资源,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
可见,传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诉求,必须进行改革,探究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模式。
的兴起对传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启发意义。
三、基于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案例分析1概述。
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又译为慕课或磨课师。
2011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兴起,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出未来教育的曙光。
[5]从2013年起,国内北大、清华等高校纷纷加入国际慕课平台,本土化的慕课联盟平台也开始建设,授课范围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
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具备自身的优势和特点1课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在线课程直面全球学生,课程选择与质量评估完全由市场决定。
在线课程使高校的课程教学与效果评价不再囿于高校自身,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透明,体现其公正性。
2课程具有开放性。
在线课程运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平台,面向全球开放。
慕课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对于地域面积广阔、人口基数众多的我国,协调好教育公平的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3授课模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无论何时、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指导和启发,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倡导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开放和全球共享的理念获得全世界的热捧。
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之一。
《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认为,对于未来在线学习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6]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必将对图书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带来冲击,同时也会对传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2基于的文献检索课堂设计案例分析。
围绕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利用独有的特点与优势,更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运行机制,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在改革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优化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注重教育资源的互通性以及针对性,促进课程教学过程的持续优化以及教学规划方案的落实。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要优化课堂设计,笔者以盐城工学院的文献检索课堂设计案例为实证,具体阐述基于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改革试点的班级为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全班学生为36人。
首先是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确定课堂设计的总体目标要求。
教师在开课前,通过一道全面考核信息利用能力的检索课题,考察学生信息源的选择、检索方式、检索途径和检索程序,了解学生信息检索的实际操作技术。
在此基础上,教师按照下列程序组织教学过程。
步骤一按照课题方向确定检索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提供的课题方向,学生通过公共书目查询系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