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周公吐哺: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三纲八目:
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双城论: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
” 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
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
孟子四心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柏拉图理想国的观点:1.理念论:理念是事务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务的基础和原则,洞穴之喻。
2.哲学王: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绝对的权利3.国家观:柏拉图强调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
家。
4.教育观:他要求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文艺教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地点:最早源于意大利
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教会势力的衰落,社会等级次序的改变,人文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兴起
意义:为近代文化撒下可贵种子
莫尔的乌托邦:
政治制度:1.财产共有2.民主选举3.没有监狱没有警察。
社会制度:1.乌托邦岛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2.家族生活制度依族长制3.岛内实行六小时工作制4.乌托邦境内取消货币5.实行充分的宗教自由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宗教教育。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
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
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简答题
1.荀子人性论:主张人性恶,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
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之所以表现出善良的一面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2.马基雅维利统治术思想:他强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政治、残暴、狡诈、
伪善、谎言和背信弃义等,只要有助于君主统治就都是正当的。
A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
B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精通军事。
C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亦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D君主可以和贵族为敌,但不能与人民为敌。
E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
残酷与仁慈、吝啬与慷慨,都要从实际出发。
明智之君宁蒙吝啬之讥而不求慷慨之誉。
3.布丹的主权学说:
主权是国家的最本质特征,没有主权就不成其为国家。
主权的内涵: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指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主权的内容是: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是立法权。
因为主权者就是立法者,法律则是表示主权者意志的命令。
主权者的意志高于法律,是法律的来源。
国家主权还
包括宣布战争和缔结条约的权力、任免国家官吏的权力、最高裁判权、赦免权、对臣民提出忠节和服从的权力、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以及课税权等等。
主权的性质:
一是最高性和绝对性,强调了国家主权是高于其他任何社会和政治组织的权力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二是永久性和不可转移性,主要指国家主权在时间和任期上是不受限制的,因为国家主权依靠自己的权利而存在,所以它也是不可转移的;
三是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它也是主权的基本特性。
一国之内的主权只能完整地存在于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手中,决不能分散为几部分,
4.墨子的兼爱非攻
兼爱:首先,反对“别相恶”。
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
其次,“为彼犹为己”。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最后,“兼相爱”不能离开“交相利”。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非攻:首先,战争本身是“大不义”之举。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其次,战争是“利少弊多”之举。
“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最后,非攻不等于非战。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5.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
1.人们在建立国家时并没有把全部权利都转让出去,而是保留了三种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2.生命权是一个人最根本的权利,离开这一权利,其他权利都无从谈起。
3.“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那种自由,而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
4.“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财产。
”
6.霍布斯关于主权者的职责
首先,主权者的根本义务是保卫人民的安全,为他的臣民创造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和平环境,在个人提出控诉时对他加以保护使之不受侵害。
其次,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
再次,主权者应该根据良法来进行统治。
最后,主权者有义务教导臣民并甄选良好的参议人员。
每一个主权者都应当让臣民学习到正义之德。
7.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
立法权力
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
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的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
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可以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力;
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可以称之为司法权力
8.论语与孝道
尽孝之道——恭敬而已
三、论述题
1.孔子政治思想及其评价
为学有教无类,好学常思;尽孝心敬为先、大义行孝;依礼守仁慎终追远,为仁由己;成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中庸的思想及其评价
1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2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称为“中行”,指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现代很多人对中庸有着很大的误解并提出批评,这是对中庸理解不足造成的,或者与一元化的思想宣传有关。
一元化讲究的是与自己的不同思想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会对中庸
强调的共存、平衡、合作、和谐思想提出了批评。
中庸讲的是符合世界的大道理,中庸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
孔子对“中庸思想”以“至高无上”来评价,这说明孔子对“中庸思想”是相当认可的。
3.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异同点
4.不鸣之燕与不林之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