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生物必修一◆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子与细胞》
◆授课时间:36课时◆设计:滕珂陈聪会张晓慧
◆授课对象:2011级全体高一学生
模块总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将能:
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生命系统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3.通过生物模型和实验的方法,解释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及信息传递。

4.通过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学习,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
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课时1】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自学稿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第一章:走近细胞
◆内容标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教学安排:
【课时2】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课时3】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内容标准: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探讨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

(2)说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核苷酸的组成。

(4)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7)举例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课时4】第一节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
【课时5】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
【课时6】实验一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课时7】第三节遗传信息携带者——核酸
【课时8】第四节细胞中糖类和脂质
【课时9】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课时10】第二章习题讲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内容标准:简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其基本观点,列举细胞的多样性;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描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辨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识别几种细胞器的形态;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安排:
【课时11】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课时12】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课时13】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课时14】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课时15】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课时16】习题讲评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内容标准: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安排:
【课时17】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课时18】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课时19】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时20】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内容标准:(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分子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3)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他的认识过程;概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4)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安排:
【课时21】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课时22】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课时23】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二、酶的特性
【课时24】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课时25】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课时26】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课时27】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课时28】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课时29】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内容标准:简述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描述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和大体分期;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说出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简述无丝分裂过程;说明细胞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说出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的区别;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教学安排:
【课时30】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课时31】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课时32】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课时33】第三节:细胞的衰老
【课时34】第四节:细胞的癌变
【课时35】综合模块复习
【课时36】综合模块复习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次开发。

2.练习:课本后的基础题和拓展题,每一章的自我检测,资料赢在课堂。

3.教具:教学挂图、物理模型、概念模型。

4.仪器设备:班班通设备。

5.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试剂,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校的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6.其他资源
网络:如,
期刊:<<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教学》
无形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二、实施手段
1.自学稿:编制自学稿,自学稿结构分为:学习目标、旧知连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巩固训练、
达标反馈、知者加速、网络构建。

2.实验:完成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6个必做实验。

三、教/学方法
1.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

2.以“本章小结”、节的“练习”和章的“自我检测”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时间上的保障,需挤压“讲授”的时数,一切能右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应不讲、少讲、讲到点子上。

4.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分好学生小组,要有能切实负责的小组长,不同潜质的成员组合,每
次成员的明确分工都很重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5.模型方法:学生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将所学知识进行网络构建,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小测验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是通过自学稿,赢在课堂,单元练习卷等途径来实现。

五、整理与复习:
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分材自学稿和错题本为载体,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

评价
生物学科教师评价(共计25分)成绩来源:
1.自学稿的完整性及完成质量、赢在课堂的使用及完成情况,总分15分,每次检查未完成或完成
情况差者扣0.5分,其他均可得分。

评定等级分:①A级:优秀(12—15分),②B级:良好(9—11分),③C级:合格(0—8分)三个等级。

2.错题好题本、单元检测、问题跟踪卷的完成、整理、保存情况,总分5分,按平时检查所得优秀、
良好比例打分。

评定等级分:①A级:优秀(5分),②B级:良好(3—4分),③C级:合格(0—2分)三个等级。

3. 课堂综合表现评价,由老师主观评价,总分5分。

主要看平时学习态度及作业情况,如自学稿
及课本的预习情况,课堂学习状态(笔记/参与/问答/讨论/合作/展示/实验),学习笔记记录,错题本、好题本的整理和完善,作业情况是否上交,是否独立完成,是否有错题纠正,是否有自主网络构建。

评定等级分:①A级:优秀(5分),②B级:良好(3—4分),③C级:合格(0—2分)三个等级。

(注:课上做与生物学习无关的事、玩手机、聊天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者每次扣0.5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