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ppt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 欢 迎 下 载 !
荷 花
月下荷塘
采莲图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 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 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 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
• 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 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 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 ,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 臆的词语,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 的喜悦”?
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 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 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 样宁静 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 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
n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
有趣
n (向往、遗憾) n (更加寂寞苦闷)
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 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 是怎样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 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这句话的作用?
n 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 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一世界”是一 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 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境平和 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 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 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 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他想起了 “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 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 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 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 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 的遗憾。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 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在此前 后还写了什么?画出所提及或描写 的事物。
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
煤屑路
(荷塘周围) (月下)荷塘 (荷塘上)月
色 荷塘四周 江南采莲 (回)家
本文写的是作者漫心情的变化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1948年6月18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声 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的时候。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 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 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n 煤屑路 :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n ,(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n ,(喜悦)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
启下)
n
(喜悦)
n (月下)荷塘
n (喜悦)
n (荷塘)月色
n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n (苦闷)
n (江南)采莲—热闹 风流 可惜无福消受
(4)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 “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