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核心知识再现]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提示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高分素养提升]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剧烈的火山活动D.外力的强烈侵蚀(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

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1)B(2)A1.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

2.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3.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

如右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

[真题考向探究]考向一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完成下题。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解析』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5°,东经106°附近,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平原,①地为贺兰山,地势较高,无法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A项错。

②地位于山口地区,由黄河的众多小支流形成沙砾洪积,不是干流洪积形成的,B项错误。

③地有黄河干流流经,断裂下沉后黄河的泥沙在这里冲积形成冲积平原,C项正确。

④地地势较高,黄河干流无法向高处堆积,D项错误。

『答案』 C考向二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2.(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 B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核心知识再现]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沉积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提示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高分素养提升)(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解析』第(1)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

结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②③④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①处沙洲消失,说明①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

第(2)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

『答案』(1)A(2)D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真题考向探究]考向一外力作用与地貌1.(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

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

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1)C(2)B(3)D2.(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第(1)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第(2)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1)C(2)A考向二风化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