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心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心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心得张娇传播学201211129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是作者欧文·戈夫曼关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的一份研究报告。

在书中,他主要采用了举例、推理和解释的方法对人际互动进行解释,着重研究了社会机构内所发生的人际互动。

由此,我将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经验对书中所阐释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诠释和延伸。

要理解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戏剧理论”,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书中多次提到的“情境定义”进行理解。

“情境定义”来源于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的观点,所强调的是人类意识“内化”外部刺激的独特过程和功能。

托马斯指出:(人)在动物生命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能力是自我作出决定的能力,而不是由外界把决定强加在自己头上……高等动物,首先是人,具有拒绝遵从先曾遵从过的刺激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叫做抑制力,他取决于这一事实,即神经系统带有对过去经验的回忆或记录。

这时,决定行动不再完全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有机体自身的内部。

总之,在任何自决行为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

我们可以称之为情境定义(the 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需要指出,“情境”(situation)不同于“语境”(context),后者通常指的是“上下文”或某一事件的前后状况。

而“情境”则不同。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这样指出,“对于情境,现在还没有简洁的定义……而且,情境和情境之间的界限虽然可能不清楚,但每一个情境本身又有某种“完整性”,某种“同一性”。

托夫勒认为:任何一种情境都可以用五个组成部分来加以分析,它们包括“物品”——由天然或人造物体构成的物质背景;“场合”――行动发生的舞台或地点;一批角色,这就是人;社会组织系统的场所;概念和信息的来龙去脉。

“情境”它几乎涉及到与人发生关系的整个外部环境或外部世界。

关于“戏剧理论”,我们已从词义表面上对此有了解,戏剧就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戈夫曼的主要理论也就是将舞台上的表演借鉴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由此延伸出前台、后台、舞台装置、剧班、角色、观众等一系列的概念。

这些概念及相关定义在读书笔记中均有体现。

下面我就自己感触比较深的一些东西进行一些浅薄的理解:1、角色扮演摘录:帕克:“人”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面具,这也许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对下述事实的认可:无论在何处,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的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种角色……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互相了解;也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种面具代表了我们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我们不断努力去表现的角色——那么这种面具就是我们更加真实的自我,也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

最终,我们关于我们角色的概念就成为了第二天性,成为我们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经过努力而获得了性格,并成为了人。

摘录:有时我们会问到,一种被营造出来的印象是真的还是假的,但实际上我们想问的是,表演者是否有权进行这种表演,而不是关心表演本身是否真实。

比如,我们质疑一个人的上流社会做派,我们其实关心的不是他的做派是不是地道,而他是不是真的上流的一员。

关于“自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它的形成关键在于采取他人的态度、扮演他人的角色来反思自身,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相关的调试。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经验活动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关于“角色”,社会学在解释这个词时,指“对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所期待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都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角色,比如在爸爸面前我是“女儿”,在老师面前我是“学生”,而这些特定的角色都对应着特定的期望,女儿可以在父亲面前调皮捣蛋而在老师面前却最好装出一副好学生的模样。

总之,我们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时,总在不断加强角色所带来的心理认同感,甚至把角色与自我等同起来。

我们不断去努力表现的角色,就是我们努力想要成为的自我,也是更加真实的自我。

然而,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冲突,即我们是否有资格扮演这个角色,如果没有资格,其他人都会对此感到反感,比如公司一般不会邀请一个在实际生活中生活混乱不堪、形象素质很差尽管演技很好的明星代言公司的产品。

2、前台、后台、剧班摘录:波伏娃:女人间这种关系包含了的真实。

女人在男人面前总是在演戏;她会假装乐意接受那种无足轻重的地位,并以模仿、服饰和刻意的言辞在男人面前展示一种虚假的形象。

如此装腔作势会需要一种持续的紧张;当她和丈夫或情人在一起的时候,每个女人都或多或少会感到“这真的不是我自己”。

男人的世界粗犷豪放,轮廓清晰,棱角分明,男人的声音荡气回肠,男人呢的目光不加掩饰,相互接触也毛毛糙糙。

然而,女人在一起时,她就像是在幕后。

她擦拭装备,但并不是要投入战斗;她归拢自己的服饰,准备梳妆打扮。

谋划着自己的策略;在登台之前。

她会穿着晨衣和拖鞋在舞台的两侧悠闲踱步……波伏娃,这段描述生动的再现了男性观众不在场时,女性的后台活动。

其实,前台和后台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即使是我们在我们视为最亲密的人身边。

也许,我们无意于“伪装”,但我们却确确实实的想要在他们面前保持一个美好的样子,但这确实不同于我们的“本真”,于是有些时候我们便会感觉到“这真的不是我自己”。

这种看似很矛盾的东西需要一个合理的解决平台,那就是“前台”与“后台”,想要制造出一个好的“前台”,我们就需要控制好我们的后台。

这段话也引伸出另一个角色,“闺蜜”。

这个说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很普遍,用戈夫曼的戏剧表演理论中的专业术语来说,她就是“剧班成员”,她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共同情境定义的合作伙伴,关系最为亲密。

一般情况下,两个人的合作表演不会崩溃,除非有人“泄密”。

3、关于真实的检验摘录:人们似乎有一种共同的感觉:生活中最真实可靠的事情,是那些被不同个体描述并且看法一致的事情。

摘录:关于他人的反应……需要特别说明。

他知道个体也许会以一种对他自己有利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因而他们也许会把亲眼目睹的事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体相对随意操纵的,主要是他的言语表达;另一部分是个体看起来几乎没有留意或加以控制的那部分,主要出自他流露出来的印象。

因而,他人可以利用他认为他的表达行为中难以控制的那些方面,来对照检查那些可控制的方面传达出来的事情的真实性。

摘录:戏剧表演或舞台骗局需要把常规程序的内容详尽地改编为演出剧本,但是大量“自然流露的表情”却往往不会得到多少舞台指导。

这三段话共同指向的一个问题就是“真实”。

关于“真实”的检验问题,我们大致可以从美剧《Lie To Me》中窥出一二。

有些真实,往往是可以伪造的,但是人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往往只会留意到那些可以控制的部分,如言语表达,但往往却没有留意到在表演时自然流露的“肢体动作”,而观众却恰恰可以通过这部分来检查那些可控制方面传达出来的真实性。

《Lie To Me》中的主人公正是通过这个原理创办了一个机构用于辨别被测试者是否在撒谎,如人在撒谎时通常血液会增高、眼睛的瞳孔会放大,通过这些初步的检查就可以确定,但是并不排除某些非常专业的“表演者”。

4、限制接触摘录:限制接触,即保持社会距离,能使观众产生并维持一种敬畏——如肯尼斯·伯克所言,它能使观众处于一种对表演者深感神秘的状态之中,库利的表述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一个人有多大可能通过他人对他自己所具有的虚假观念来对他人发生影响,这要视情况而定,正如已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本身,也许不过是偶发事件,与别人对他的观念没有确定的联系,别人对他的观念是想象的分离产物。

这几乎在没有任何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的地方都是如此,并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权威——特别是那些想要掩盖个人固有弱点的权威——总是会因为各种仪式和人为的神秘气氛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屏障,这些形式和神秘气氛在于阻止过往甚密,因此给想像提供了一个制造理想化的机会。

为什么要有限制接触,即保持权威的神秘性。

库利的话引证了这个观点。

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这样的例证,比如我们常常用“神龙见头不见尾”形容国家或公司的领导人,他们常常“突然出现”或“突然消失”就是为了保持大家对他们的想象力以及他们的神秘性。

偶尔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他们也是被一大群人尾随,所做出的举动也已经是事先预演好的表演。

如果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他们,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那么我们将对他们失望。

总之,他们身上的权威、神秘是限制接触的结果。

5、假装作为与假装不作为“假装作为”与“假装不作为”,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它都是为了维持社会机构的前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一下体面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戈夫曼的分析方法却很特别,他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是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下上司很“威严”的印象。

6、边际人根据书中的定义,边际人是指介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边际角色。

它指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

指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的,具有中间性和边际性的人们。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未充分参与任何社会群体的个人。

狭义指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模式的群体、其行为被不同群体所同化的人。

边际人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普遍存在,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移民国外的移民,他们在城市或国外都找不到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处于社会边缘地位。

根据戈夫曼在书中所阐释的戏剧理论,个体时时刻刻在建立自己的情境定义,我们可以将它延伸社交媒体中对自己的形象建构。

二者的区别在于,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自己的肢体动作、语言、礼仪等对自己的前台形象进行建构,而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与一个人交往我们并非只能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可以使用社交媒体这个虚拟的社会平台进行,互相彼此看不见,只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进行交流。

尽管如此,对前台形象的建构与传统的做法相比较起来,个人你觉得更为容易些,因为通过社交媒体这种工具更容易控制。

因此,我就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谈一谈对个人自我形象建构的看法:1、个人标签化。

个体在使用新浪微博时,通常给自己加一些标签,如传媒、旅行、音乐、读书等,来给自己附加上某种社会属性,获得同类人的关注,并以此自居;此外,个体发言时,通常也以这些为主题,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然而,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状况他人并未熟悉,除非个体有意无意的在微博上发布一些文字和图片。

当然这些文字和图片也是经过精心加工的,否则这将会破坏个体早期在上面建立的情境定义,如同戈夫曼所说,“我们用与我们不可分割的角色外衣优雅地把自己包裹起来”。

2、前台和后台的“相对”隔离。

如果说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的一面是前台的话,那么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后台,我这里用了前台和后台的“相对”隔离,而并没有用“绝对”隔离,这是因为我们在社交媒体和实际生活中有共同的“观众”,除非我们刻意的去回避我们的“熟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