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堂实录】劝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
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
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
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
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
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生:(齐答)三个。
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
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生大声背诵。
)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兴地)好!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
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
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
(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
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
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
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
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
背得不错。
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
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
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
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
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师:非常正确。
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教师出示投影: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
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
由此得出结论──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
这物是什么?生:(齐)学习!投影显示:人──物学习──君子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生齐背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
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
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
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
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
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
学习要专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
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
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
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
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为,化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
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课文中没有节选的《劝学》的另外一段文字做一个扩展练习。
(篇子已经发到学生手中,且上有详细的注解。
)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这个小片段,找找这段文字中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学生读文,教师巡视,不时回答学生的疑问。
)(两分钟后。
)师:简单提示一下:这段文字提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后来怎样了?生17:提到了四个事物,有南方蒙鸠鸟的巢,有西方之木,有蓬,还有兰槐之根,蒙鸠最后是卵破子死,巢没有了;西方之木,虽然只有四寸,但比其它植物都高;蓬草本来是趴在地上,弯弯曲曲,但后来变直了;兰槐之根本来是香料,但后来谁也不带它了。
师:解释有理有据,也很有条理。
同学们看看,他答全了吗?(几秒钟的沉静后。
)生18:老师,还有一个他忽略了。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沙变黑了。
师:你很细心,确实还有一个。
所以这一段一共用了五个比喻。
考虑一下,论述了什么问题?稍作提示,这些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投影显示:南方蒙鸠之巢系之苇苕卵破子死西方之木生于高山之上高临百仞之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其渐之滫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事物)(环境)(结果)生15: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使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生:(齐)环境对人的影响。
师:非常正确。
我发现同学们看问题真是有深度。
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孟母为什么几次搬家呢?对,就是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
所以,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从自己做起,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好不好?生:好!师:今天的课大家都很愉快,也都有收获对不对?下面,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课下作业。
(投影显示导入语)同学们仿照这段文字的形式,以生活为本体,写两个比喻句,写在作业本上。
好,下课。
班长:起立!生:(齐声)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