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1.平皿法
10g/ml 供试品
1.0ml 10-1
9.0ml 9.0ml
10倍递增稀释法
10-2
1.0ml
10-3
稀 释 液
9.0ml
对照
倒置培养3d
30~35℃ 营养琼脂 培养基
对照
1.0ml
对照
23~28℃
倒置培养5d
玫瑰红钠 琼脂培养 基
对照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基本条件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基本条件
检查 环境 和人 员要 求
环境要求:无菌室内进行。背景洁净度C级 下的局部A级(洁净操作台),单向流空气。 操作人员:卫生、着装符合要求。
操作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防污染。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基本条件
㈡
方 法
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 立测定方法或原测定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 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 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进行验证。
三、控制菌检查-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胆盐乳糖培养基 十六烷三甲基 溴化铵琼脂
配培 养基 和稀 释液
供试 液的 制备
增 菌 培 养
18~24h
30-35℃
分 离 纯 化
灰白色、扁平、 周围有水溶性 蓝绿色素
18~24h
30-35℃
特征菌落
无菌落或无特征菌落
书写检验 记录单
最终结 果判断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流程图
2.为防止细菌增殖及产生菌苔,制 成供试液后,应尽快稀释,注皿。 一般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操作完毕。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3.操作注意事项
3.使用吸量管时,应小心沿管壁加入,不 用触及管内溶液,以防吸管尖端外侧黏附 的溶液混入其中。 4.注意抑菌现象。由于防腐剂未被中和,往 往使平板计数结果受影响,如低稀释时菌落 少。而高释释度时菌落数反而增大。遇此情 况应重复检验,以确定是防腐剂影响还是操 作技术误差。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4.菌落计数及报告方法
宜选取细菌、酵母菌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霉菌 平均菌落数小于100 cfu的稀释级,作为菌数报告(取两位 有效数字)的依据。 (1)当仅有1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以该级的 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菌数;当有2个或2个以上稀释 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以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 数的值报告之。 (2)如各稀释级的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稀释级 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以<1乘以最低 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无菌检查
凡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肌肉、皮
下组织或接触创伤、溃疡部位而发生作用 的制品或要求无菌的材料、灭菌器具都要 进行无菌检查。
• 注射用制剂:注射剂、输液、注射粉针等; • 眼用制剂:滴眼剂、眼用膜剂、凝胶剂、软膏剂
等; • 植入型制剂:植入片等; • 创面用制剂:溃疡、烧伤及外伤用溶剂、软膏剂 及气雾剂等 • 手术用制剂、止血海绵、骨蜡等
各稀释度菌落数
1 ∶102 295 1 ∶103 46 1.6 37750 38000
比值
菌落数
报告数
2
2890
271
60
2.2
27100
27000
细菌总数检查表
培养温度:30℃-35℃ 培养基名称:营养琼脂培养基(批号:14040901)
菌 落 数 (cfu) 稀释度 培养时间(h) 1 平皿号 2 3 24 10-1 48 72 24 10-2 48 72
三、控制菌检查-大肠埃希菌检查
胆盐乳糖M EMB琼脂/麦康 凯琼脂平板
配培 养基 和稀 释液
蓝白萤光 玫瑰红色液面
供试 液的 制备
增 菌 培 养
荧靛 光基 检质 查试 验
检查 结果 判断
一阴 一阳
分 离 纯 化
双阳或双阴性
书写检验 记录单
最终结 果判断
菌落特征→革兰染色、镜检 →生化试验:乳糖发酵 试验、IMViC试验
平均菌落 数
特殊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
品种
检测项
聚维酮碘溶液
氧氟沙星滴耳 盐酸利多卡因 脑得生袋泡茶 液 胶浆
细菌数
≤20cfu/ml
≤20cfu/ml
≤200cfu/g
≤200cfu/g
霉菌与酵母菌 数
≤20cfu/ml
≤2cfu/ml
≤20cfu/g
≤20cfu/g
其它
金黄色葡萄球 金黄色葡萄球 菌、铜绿假单 菌、铜绿假单 胞菌、白色念 胞菌不得检出 珠球菌不得检 /ml 出/ml
革兰染色、镜检→ 氧化酶试验 绿脓菌素试验 生化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42℃生长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黄绿色 菌膜 灰白色 湿润
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平板
胆盐乳糖培养基
粉红/ 紫红色
氧化酶试验
盐酸层呈粉紫色 氯仿层呈蓝绿色
N2
绿脓菌素试验
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4.菌落计数及报告方法
例次各稀释级(供试液1ml/皿)平均菌落数(cfu) 原计 0 - 0 0 10-2 8 64 420 0.5 0 0 0 10-3 2 8 64 0 0 0 - 报告方式 (CFU/g,ml,10cm2) 640 6400 64000 < 100 < 100 < 10 < 1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基本条件
1.检测用量 ㈢
取 样 量 2.检测量
①所有剂型>2个 最小包装 ②大蜜丸≥4丸 ③膜剂≥4片
①半/固体制剂:10g ②液体制剂:10ml ③膜剂:100cm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基本条件
检查菌
培养基 营养琼脂 玫瑰红钠琼脂
培养温度 30℃~35℃ 23℃~28℃ 23℃~28℃ 细菌:30℃~35℃ 真菌:23℃~28℃
MUG阳性:紫外光下 管内培养物呈现 蓝白色荧光
★大肠埃希菌检查结果报告
检出大肠 埃希菌
MUG阳性,靛基质阳性 MUG阳性,靛基质阴性,IMViC为-+--,GMUG阴性,靛基质阳性,IMViC为++--,G-
三、控制菌检查-大肠菌群检查
★大肠菌群检查意义
大肠菌群主要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中, 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可直接污染药品,若产 品中检出该菌群,表明该产品受到粪便污 染,可能存在肠道致病菌并引起疾病,以 此作为粪便指示菌比大肠埃希菌更具广泛 卫生学意义。
<1
0.01g或0.01ml
三、控制菌检查-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 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 杆菌,氧化酶阳性,能产 生绿脓菌素。此外还能液 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为亚 硝酸盐,在42℃±1℃条 件下能生长。
三、控制菌检查-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在特殊情 况下可引起皮肤化脓感染、 泌尿道感染、中耳炎等。外 伤及烧伤患者感染后最易引 起化脓,并引起败血症。为 保证消费者安全,化妆品中 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2.薄膜过滤法
10g或10ml 供试品
10-1 供试液
取相当于1g或1ml 供试液用滤膜过滤、 冲洗 取下滤膜,菌面朝 上放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观察 与计数
书写检验 记录单
数据 处理
封闭式薄膜过滤器
传统开放式薄膜过滤器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3.操作注意事项
1.尽量使菌细胞分散开,使每个菌细胞生成 一个菌落,否则将会导致重大的技术误差。
培养时间 3 days 5 days 5 days
㈣ 培 养 条 件
细菌数 真菌数
酵母浸出粉胨葡 酵母菌数 萄糖琼脂
控制菌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基本条件
㈤ 结 果 判 断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它致病菌时,按一次检 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供试品的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其中任何一 项不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应从同一批样品 中随机抽样,独立复试两次,以3次结果的平均 值报告菌数。 供试品的细菌数、霉菌和酵母数及控制菌三项 检验结果均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判供试品 符合规定;若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该品种项下 的规定,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三、控制菌检查-检查流程
供试品
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 纯培养
报告结果
生化反应试验
染色镜检
三、控制菌检查-检查流程
1.增菌培 养目的
使被检药物中的 被检菌增殖,避 免出现漏检。
三、控制菌检查-检查流程
2.分离培 养目的
经增殖培养后,被检菌大
量繁殖,同时其他一些
杂菌也出现增殖。因此
分离培养能使目的菌从 混合菌中分离出来。
1 2 3 4 5 6 7
细菌总数=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当有两个相邻稀释级的菌落数在30-300之间——比值<=
2时,则以2个稀释级的平均值报告。比值>2时,则以低 稀释级的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比值=
编号
1∶10 2 2760
高稀释级的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低稀释级的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第三节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验基本流程
1、领取并配制培养基 2、擦拭工作台及墙壁 3、开启紫外灯灭菌1h 4、进行微生物实验 5、实验完成后再次擦拭工作台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1、平皿法
供试液 的制备 混合平板 的制备
细菌、真 菌的培养
书写检验 记录单
数据 处理
检查结果 、 观察与计数
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检查
3.操作注意事项
5.为检查和控制灭菌效果,应做空白对照, 以检验所使用的物品是否彻底灭菌及检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