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信号转导
一、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作用:主要在神经冲动的快速传递中发挥作用 (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器)。 特点:受体本身构成离子通道(图17-2) 如:N型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受体等神经递质
二、G蛋白偶联受体
作用:G蛋白(GTP结合调节蛋白)偶联受体间 接地调节其他与膜结合的靶蛋白(如:酶,离 子通道)。即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 蛋白调节靶蛋白的生物学行为。如图17-3
三、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信号转导系统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1)配体与受体结合;
(2)受体活化G蛋白;
(3)G蛋白激活或抑制下游效应分子;
(4)效应分子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含量与分布; (5)第二信使作用于相应的靶分子,使之构象改变。 细胞代谢或基因表达
二、三聚体GTP-结合蛋白(G蛋白)
概念: G蛋白是一类与GTP或GDP结合、具有GTP酶活性 的位于细胞膜胞质面的膜蛋白。 结构:由三条不同的多肽链组成。 特点:与GTP结合时具有活性;与GDP结合时无活性。 Gs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的激动型G蛋白 Gi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型G蛋白 Gq 激活磷脂酶C- 的G蛋白
cAMP、Ca2+、IP3 (肌醇三磷酸)、DG(二磷酰甘油)
四、通过cAMP的信号转导系统
(一 )受体通过调节腺苷酸环化酶来控制cAMP 浓度 1. cAMP的生成: a. 原料:ATP b. 酶:腺苷酸环化酶 c. 催化反应:ATP cAMP(图17-7)
2. cAMP的降解
磷酸二酯酶 cAMP H2O 5`AMP
肌醇三磷脂IP3的生成
(2)IP3和DG的作用
IP3与内质网上的特异Ca2+通道结合,促使Ca2+释放到 细胞质, Ca2+具有正反馈效应 DG激活蛋白激酶C (PKC) Ca2+ 、DG 激活蛋白激酶C (PKC)
靶细胞钙调蛋白(calmodulin)的作用 --真核细胞中特异的Ca2+结合蛋白,Ca2+受体
三、酶偶联受体
作用:酶偶联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受体本身 发挥酶的催化功能,激活与受体相关的其他酶 蛋白,主要是蛋白激酶活性。 特点:多为跨膜蛋白;具有蛋白激酶的活性,使 靶细胞内与信号转导有关蛋白质磷酸化。
第三节 通过七跨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 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一、 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最大的一类细胞膜受体家族,超过百种 结构: (1)一条多肽链组成的跨膜蛋白 (2) 膜外 配体结合的区域 跨膜 7段不连续的肽段组成 膜内 与G蛋白结合的区域
4 自分泌(autocrine)
靶细胞和信号分泌细胞系同一细胞,或信号的 靶细胞就是产生信号的细胞本身 5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通过细胞连接的通道使细胞间交换小分子的信号分子 (如:Ca2+, cAMP)
三、信号转导相关分子
(一)第二信使的浓度和分布变化
1.概念:细胞内传递信号的小分子化合物,如:
二、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系统
1 受体酪氨酸激酶
大多数生长因子和分化因子的受体属于这一类 EGF PDGF FGFs HGF IGF-1 NGF VEGF M-CSF
2 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激活机制
1)单体信号分子 (EGF)+ 2 受体 受体二聚体 激酶结构域酪氨酸磷酸化 2)二聚体信号分子 (PDGF)+ 2 受体 受体二聚体 激酶结构域酪氨酸磷酸化 3)受体为四聚体:胰岛素、IGF-1受体 信号分子 +四聚体受体 ½ 受体催化结构域 磷酸 化 受体底物 (如:IRS-1)酪氨酸磷酸化
(3)Ras蛋白 A. 部位:细胞膜胞浆面的膜结合蛋白 B. 属性:单体GTP酶Ras超家族 C. 活性调节:GAP使其失活,GEF使其活化 D. 功能:受体Tyr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中的关键成 分,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 E. 机制:
例:EGFR
Ras
MAPK
(4)Ras下游的信号介导物(Raf,MEK,MAP激酶)
3 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系统中的其他成分
(1)具有SH结构域的蛋白质 A. 含义:含有一段与癌基因Src表达产物Src蛋白同源序 列的蛋白质称为具有SH结构域的蛋白质。
B. 特点:有SH2与SH3二种结构域 SH2 识别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使含有SH2 蛋白质 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 SH3 与细胞内其他蛋白质结合。
2. 细胞外信号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后,信号转导至内质 网,使内质网内的Ca2+释放到细胞质,由细胞质Ca2+控 制细胞反应:
肌醇三磷酸(IP3) IP3和DG(二脂酰甘油)的作用 钙调蛋白的作用
A. PLC—IP3/DG—PKC ; B. PLC—IP3—Ca2+/CaM—PK;
(1)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肌醇磷脂信号途径
丝/苏氨酸激酶(MAPK)、酪氨酸激酶(PTK)
2)G蛋白的GTP/GDP结合状态决定信号通路的开关;
3)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构域); 4)衔接蛋白和支架蛋白作用
四、细胞转导信号的基本方式
1. 信号转导分子的构象改变;
2. 信号转导分子的细胞内定位;
3. 信号转导分子复合物的形成或解聚; 4. 小分子信使的细胞内浓度或分布的改变
3. 化学信号分子的特点
1. 高度专一性;
2. 高度亲和性; 3. 可饱和性;
4. 可逆性;
5. 特定的作用模式
4.信号分子的作用
实现多细胞高等生物中细胞间的相互影响。
5.作用特点:
均需通过受体对靶细胞发挥作用,受体存在于细
胞膜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并结合信号分子的一
类蛋白质。
二、信号分子(分泌性)的作用途径
• 信号分子主要通过改变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而导
致cAMP浓度变化,但并不影响磷酸二酯酶活
性。
(二)G蛋白偶联受体到腺苷酸环化酶激活的机制 特点:腺苷酸环化酶为跨膜蛋白
激活此酶的G蛋白 :Gs (s )
ACTH,TSH,胰高糖素等 AC—cAMP—PKA通路 抑制此酶的G蛋白:Gi (i )
第四节 单跨膜受体(酶偶联受体) 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5种类型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receptor guanylyl cyclases) 受体酪氨酸激酶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 (tyrosine-kinase associated receptors) 受体酪氨酸磷酸酶 (receptor tyrosine phosphatases)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 (receptor serine/ threonine kinase)
cAMP反应元件 (CRE) CRE结合蛋白(CREB) PKA磷酸化的 CREB + CRE 转录
• cAMP的生物学效应为一过性反应,靶蛋白的 磷酸化可被Ser/Thr磷酸酶去除。
五、通过Ca2+的信号转导系统
1. 神经细胞中,当细胞膜去极化(depolarization)时导致 Ca2+流入神经末梢,启动神经递质分泌。
如:GTP酶激活蛋白(GAP)、磷脂酶C-(PLC- ) IRS-1、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 GRB2
(2)SOS蛋白: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 SOS在胞浆中,而Ras则是细胞膜结合蛋白,由受体 Tyr激酶活化的GRB2作用使SOS从胞浆移动至细胞膜 催化Ras-GDP转变为Ras-GTP。 Ras-GDP Ras-GTP
例:血管紧张素II受体通路(PLC—IP3/DG—PKC)
六、cAMP和Ca2+途径的相互作用
1. 与cAMP含量有关的酶活性受Ca2+ -钙调蛋白调节; 2. PKA激酶可磷酸化一些Ca2+通道与Ca2+泵,影响胞浆Ca2+ 浓度; 3. 受Ca2+和cAMP调节的酶之间能相互影响活性,PKA激酶 调节CaM激酶的活性; 4. PKA激酶和CaM可分别使一些靶蛋白的不同部位磷酸化
(3)PKA激酶的结构:2个催化亚基,2 个调节亚基所组成的蛋白质
(4)PKA激酶的激活过程:变构+修饰激活(变构剂cAMP)
例:骨骼肌糖原代谢中cAMP介导蛋白磷酸化 (肾上腺素能受体)
胰高血糖素受体
5.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中cAMP作用特点:
• 在动物细胞中,除激活A激酶外,cAMP激活一 些特异基因的转录。
结构:具有4个高亲和力Ca2+结合位点,一条多肽链的特 异钙结合蛋白 作用: Ca2+ -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使特异靶蛋白的 Ser/Thr磷酸化,改变其活性,或Ca2+ -钙调蛋白直接与 靶蛋白结合并改变其活性。 Ca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CaM激酶):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糖原磷酸化酶激酶
• 2.细胞膜受体的类型
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 3.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第一节 细胞信号的概况
一、细胞外信号分子(化学信号)
1.信号分子的产生: 信号细胞生成、分泌 2. 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 蛋白质、核苷酸、脂肪酸衍生物、溶于水的气 体分子(CO、NO)等
五、信号分子与反应细胞的关系
细胞接受各种不同的信号,对它们的反应决定 了该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 信号分子可作用于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生 理效应(受体不同,信号转导系统不同)。
第二节 细胞膜受体的类型
受体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可特异性 识别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从而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 系统的级联反应 作用: 识别、结合细胞外的信号分子,将其转变为细胞内一 个或多个信号,改变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1)环核苷酸(cAMP、cGMP) 核苷酸环化酶(合成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