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2
脏腑概念 • “脏腑”既是解剖型态的概念,也是包括解剖、
生理、病理在内的般笼统功能为
“化生和储藏精气”。 •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
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 粕”。 •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1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
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的精气。 后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 的水榖之气。 • 气的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 • 人体内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 气的运行失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 不调”。 气的运行失常表现形式: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 气闭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
四种形式。
•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 化收藏”。
•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 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 应”。
•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没落 明朝时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标志中药药理 学没落
古代中医发展简史4
• 清朝时期 现代医学涌入中国 冲击中医发展 国内医学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 用西医思维模式检视中医 中医存废之争
文革期间: 中医“古为中用” 中医为体 西医为用
现代中医发展
• 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 • 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 • 数理阴阳; • 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
•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 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 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 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 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 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 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 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 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 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2
•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 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 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 有了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 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 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 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古代中医发展简史2
• 东汉时期: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八纲 八法 神医华佗:麻醉外科手术 五禽戏
唐朝时期: 药王孙思邈:总结前人医学理论 收集5000多个药方 采用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传播:唐朝开始,中医理论 著作开
始传到高丽 日本 中亚 西亚
古代中医发展简史3
• 宋朝时期: 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 医学分科完备 针灸专著--《图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概念
也称汉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 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源起:与疾病斗争经验 医学理论探索 ·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研究方法:整体观 相似观作主观指导
脏腑经络 病理研究为基础 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 朴素系统论 控制论 分形论 信息论为主要内容 ·中医四诊法:望 闻 问 切 ·中医基本治法: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 ·中医基本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
拔罐、气功、食疗等 ·中医治疗达到效果:阴阳平衡 消除疾病 养生保健
中医的影响
• 民族医学:藏医 苗医 蒙医等 • 日本汉方医学 • 韩国韩医学 • 越南东医学
古代中医发展简史1
• 产生期:原始社会 • 中医理论基本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解剖、医学分科; 四诊法; 诊疗法: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 布气、祝由等。 ·中医的发展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 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 五行的交互作用:相生 相克 制化 胜复 相侮 相乘 母子相及。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藏与象的概念 •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
腑。 •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
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从象测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透过外在 “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 态,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
•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 光为阴。
• 阴阳的交互作用:阴阳交感、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 五行:木、火、土、金、水,不代表五种物质, 而是五种属性。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 成就。
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 •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
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 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
相似观-分形论等。
古典基础理论
• 中医理论来源: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 阴阳五行思想。内容包括:
• 精气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 • 气血津液 • 藏象学说 • 经络学说 • 病因学说 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 中医专著《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学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