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一)
【考点扫描】
本专题通过对区域开发与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能够对一个虚拟的区域进行剖析,能够依据材料中所提供的一系列信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并进而提出区域开发和发展的具体措施,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开发与发展的观念。
具体考点有: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活方式的影;3、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4、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应措施;5、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知识构建】
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概念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西北地区地形特征东部: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干旱特征的成因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以西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过程原因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地区差异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生态恢复与建设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措施自然原因:位置具有过渡性、土壤质地具有特殊治理:保护植被,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原因性、降水不均匀、自然灾害多发
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破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
【要点解析】
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3、荒漠化的防治。
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地表为浅水覆盖的地区。
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和河流、湖泊、水库、稻田。
②我国主要湿流域的早期18 20 河流的综合开发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气候、水系、矿产
开发及其结果 世纪下半叶: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土地退化 植被破坏 环境污染
世纪 30 年代,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
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开发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目的: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效果: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9 世纪后期:人口激增, 掠夺式开发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能源的综合利用
地的分布特点: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总的状况是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③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如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誉为“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被誉为“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被誉为“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被誉为“鸟类的乐园”。
2、湿地资源问题。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湿地资源的破坏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湿地。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等。
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
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流域管理局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内容的综合性开发方案,到20世纪50年代就完成了流域的梯级开发,水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防洪标准提供到百年一遇。
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成就: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构建了庞大的航运网,拥有了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建成了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旅游业发达,流域内人均收入达全美平均水平。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措施以及值得借鉴的经验。
整治的措施:⑴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通过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⑵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梯级开发——发电——高耗能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能源基地]。
⑶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⑷提供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
值得借鉴的经验:⑴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⑵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的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⑶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吸引投资者。
⑷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为开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疑难点拨】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特性表现
地理位置过渡
性
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
貌)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气候)
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④
从农牧业向牧业过渡(农业)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
错,生态环境比较脆
弱
土壤质地特殊
性
黄土由细沙粒组成,土质疏松,
空隙较多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
蚀
气候及降水不均
匀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与夏
季;②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频繁
多发
性
地处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滑坡、
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后没有及时恢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二、流域的综合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必要性。
20世纪30年代前,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因素,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下图:
因素经济水平低的原因
自然因素地形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
气候降水冬末春初多,夏秋季较少,洪涝发生频繁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但不稳定矿产资源丰富,但利用单一,开发水平低
人为因素土地退化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地力消耗较大
植被破坏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的木炭及矿山开采破坏了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炼铜企业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形成酸雨
综合开发。
①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构想: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与治理(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②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田纳西河的利用与治理。
③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实施:防洪(建成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统一的防洪调度系统)、航运(修坝建库使水位子稳改善航运条件)、发电(开发水电,充分利用流域的水和煤炭等资源,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提高水质(采取污染法、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等有效措施提高水质)、旅游、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