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1)广播系统的内涵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2)广播的分类
①按照传播信号区分,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
而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的,则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②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称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的,则称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则称卫星广播电视;通过因特网传送的,称为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或webcasting)。
③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④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①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口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
②相较于语言,文字也便于长久保留,如过去只能保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与口头文学作品等。
③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
(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①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a.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
b.传送方式高速化;
c.覆盖范围全球化;
d.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②数字化世界所有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内容(话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等)都将被数字化,这使得多媒体通信和综合业务网络(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ISDN)相互渗透和融合,“三网合一”将是大势所趋,将进一步推动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的发展。
2.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广播电视已经建立起自己不同于其他传播手段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在综合其他传播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新闻与信息、娱乐、商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奇妙的混合形式。
3.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1)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市(地)、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建设方针。
(2)结果
①广播电视自身也在经历着从传输技术、手段到行业结构及传播理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a.调频电台的出现使得类型音乐电台成为广播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第一次使得青少年流行文化成为商业广播电视重要的市场推动力量。
b.有线电视从社区共用天线发展到光缆入户传送上百套节目,不但使电视的分众“窄播”成为可能,也使得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稀有性而将广播电视业视为公共信托这一传统信条的基础受到动摇。
c.卫星技术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步伐,强势变化通过无远弗届的卫星电视信号“长驱直入”。
②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
③在广播电视对受众接触信息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同时,反过来受众的接受习惯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方式。
二、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1.声音的特性
声音广播(radio)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是诉诸人类听觉的传播媒介。
广播的听觉元素是指受众可以通过广播的声音表达感知的声音信息内容的要素。
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媒介,广播电视对声音的研究需要认识声音的如下特性:
(1)声音的物理性
①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其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即声源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
②声波通常可以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三个主要变量加以描述:
a.波长是沿着声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质点间的距离,通常以相邻两个振动密部中央或疏部之间的测量距离。
b.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引起的质点的振动次数。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振动传播的距离,即声波的波长和频率数值的乘积。
③声音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其频率的数值也越高。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一般在16Hz到20000Hz之间,而频率低于16Hz的次声波和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人耳一般不能听见。
(2)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①声音方位感信息是指能判定声音来自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位的信息。
②声音空间感信息是指能通过声音强弱的变化,以及渐次反射声、延时声和混响声的组合,来判定声音产生空间的纵深度的信息。
③立体声广播的声音要比传统单声道广播的声音效果更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数字式技术在广播领域的使用,立体声广播的空间感、方位感越来越逼真,对现实声音场的还原程度进一步提高。
(3)声音的心理性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特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
2.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世界各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相继成功,并一步步推动了广播的发明与诞生。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收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
3.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1)“无线电之父”李·德福雷斯特
①1899年,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电解检波器和交流发电机。
②1902年,他公开表演了用于商业、新闻、军事的无线电报通信装置。
③1906年,他发明了三极真空管,这种真空管的功能是:检波、产生振荡、放大电信号、改变电信号频率等。
④1912年他开始用多个三极管连续放大微弱的高频无线电信号,这对无线电和长途电
话通讯是个重大发展。
⑤他在纽约高桥自己的实验电台做实验广播,用《纽约美国人报》提供的简讯,广播了1916年威尔逊和休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字。
这次广播被视为美国的第一次新闻广播。
(2)弗森登
①1900年,弗森登调制了无线电波的波幅,发明了一种用于无线电话很灵敏的电解检波器。
②1902年,费森登于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发射台。
③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试验,声音广播从此宣布诞生。
(3)1916年,美国无线电报务员萨尔诺夫提出制作“无线电音乐盒”(即收音机)的设想,经过几年研究,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最初的收音机。
(4)1920年11月2日,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
这座电台是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为了商业利益筹建起来的电台,其目的是以稳定的广播节目来推销收音器材。
(5)1920年代开始,各国广播站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
到1930年,无线电广播(语言广播)几乎遍及世界。
三、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1.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视、听、读的三位一体,已经成为现代电视表达的重要特征。
(1)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