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总结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总结


无线电传播
1844年
网络传播
1969年
二、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
电视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汇报提纲
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 为实现确定的目标,提出了实 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 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 针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政策等一 系列改革措施。 这次会议对广播电视的改 革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

中 国 电 视 的 初 创 -1958年,北京、上海电视台先后开播 中国电视的停滞期(1966-1976年)


1958-1965



中 国 电 视 的 恢 复 期 ( 1977-1978 -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国电视的发展期(1979年至今)



段 ) ) ) )

人 民 广 播 事 业 的 诞 生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 播 电 台 在 窑 洞 里 的 “ 播 音 室 ” 开 始 试 验 播 出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的创建纪念日 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 改革开放之前的广播事业
澳门。
SECAM制(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即顺 序传送和彩色存储,也称色康制。
技术标准:
每秒 25 帧,电视扫描线 625 行,分辨率为
720×576 ,画面的宽高比为 4:3。主要用于如法
国、俄罗斯。
第二章
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民 国 时 期 广 播 电 台 的 发 轫 -1923 年 1 月 23 日 , “ 大 陆 报 - 中 国 无 线 电 公 司 广 播 电 台 ” 正 式 开 始 播 音 国 民 党 中 央 广 播 电 台 -1928 年 8 月 1 日 , 国 民 党 中 央 广 播 电 台 开 播 -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香 港 地 区 的 主 要 电 视 机 电 视 广 播 有 限 公 司 ( TVB - 亚 洲 电 视 ( 香 港 ) 有 限 公 司 ( ATV 或 aTV 香 港 有 线 电 视 有 限 公 -香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凤凰卫视)(非本地服务)
构 ) ) 司
第三节 澳门地区广播电视的 发展与现状

澳门地区的声音广播 澳 门 地 区 的 电 视 广 播

由于澳门当局不干预香港广播电视机构对澳门的信号覆盖,澳门居民可以收到 香港地区的广播电视信号;尤其是在电视方面,澳门本土的竞争力并不强。
第四节 台湾地区声音广播的 发展与现状

台 湾 广 播 的 重 建 与 发 展 - 1945年日本投降,此前日本殖民当局所开设的广播电台及其分支机构,由国 民 党 当 局 接 收 , 对 旧 有 广 播 设 备 进 行 改 装 、 修 复 与 增 补 - 1949年前,国民党有计划地从大陆撤迁到台的公、民营广播电台,其设备、 技术、人才、资金等为当地广播事业的起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NTSC 电视标准用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的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PAL制(Phase Alteration Line)即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 制,也称帕尔制。 技术标准: 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PAL电视标准 用德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内地、香港、
第二节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人 民 广 播 事 业 的 发 展 阶 ( 一 ) 起 步 时 期 ( 1949 年 之 前 ( 二 ) 初 步 发 展 时 期 ( 1949 年 至 1965 年 ( 三 ) 挫 折 、 停 滞 时 期 ( 1966 年 至 1976 年 ( 四 ) 复 苏 、 振 兴 时 期 ( 1977 年 至 1980 年 代 中 期 (五)发展、繁荣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至今)















-1975年 9月,香港佳艺电视有限公司启播,成为香港第三家免费电视台;香 港 电 视 的 “ 三 台 鼎 立 ” 的 竞 争 格 局 就 此 形 成 。 -佳艺电视于1978年8月宣布停业,成为香港第一家倒闭的商营电视台

无 线 独 大 : 香 港 电 视 的 现 实 困 境 -1978年佳艺电视倒闭之后,港府再没核发第三家免费电视的牌照,导致香港 免费电视领域形成了“两台参战、无线独大”的稳定格局。 -亚洲电视(包括其前身)在与无线台的竞争中,长期相对处于弱势 技术突破:香港电视的前景

香港地区的其他广播服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香港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1957年5月29日,香港“丽的映声”电视正式开播,这是全球华人地区第一 个 电 视 台 ; 采 有 线 方 式 播 出 。 -1967 年 11 月 19 日,香港地区的第二家商营电视台 ——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TVB)成立,采用无线播出方式。




机械性无线电图像扫描盘——“尼普科夫圆盘”
“电视之父”——约翰·贝尔德
最早传播的电视图像

三、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1930年,BBC成功实验播出了有伴音的电视图像,并直播 了实况电视演出——舞台剧《口含一朵鲜花的勇士》。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 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并 于 11月2日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视为世 界电视事业的开端。
第三节 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一、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电视表达的重要特征:视、听、读三位一体。 二、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 1873 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 · 梅证实了硒元素的“光电效 应”,这是电视发明的理论依据,从而为电视的发明奠定 了理论基础。

国 民 党 广 播 事 业 的 没 落 与 崩 溃 - 抗 战 胜 利 , 全 国 的 广 播 事 业 格 局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内 广 播 事 业 迅 速 恢 复 -随着国统区经济濒临崩盘、内战节节败退,国民党电台逐渐失去听众的支持 -1949年,大部分国民党党营电台的设备、资料随政府迁往台湾
三、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广播电视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点对面的传者
和受众之间传播可能性
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 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 和文化景观
第二节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丹麦 奥斯特
英国
法拉第
苏格兰 麦克斯韦
德国 赫兹
• 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受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 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







线

广

-香港最早的实验性广播出现在1923年至1926年间,由一群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组成“香港无线电广播社” 广播电视机构理论类型的比较






RHK

RTHK
-1928年6月30日,香港GOW电台开播(即后来香 港 电 台 的 前 身 ) -1948 年 8 月,正式命名为“香港电台”( Radio Hong Kong , 简 称 RHK ) -1970 年 , RHK 成 立 公 共 事 务 电 视 部 -1976 年 4 月 香 港 电 台 英 文 名 改 为 “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RTHK)
•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费森登
李· 德福雷斯特
•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 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李· 德福 雷斯特。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 电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电 视 广 播 的 传 播 规 模 迅 速 - 电 视 制 作 条 件 与 传 播 手 段 的 - 播 出 节 目 的 内 容 与 形 式 更 加 -广播电视机构数量也不断增加
进步 扩 进 丰
: 大 步 富
第三章
我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香港地区声音广播的 发展与现状


国 民 党 统 治 下 的 民 营 广 播 电 台 -1929年 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信条例》,原则上允许民间经营无线电广 播,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于此同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商业性广播电台;第二类:教育性 电台;第三类:宗教性电台。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的 无 线 广 播 电 台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不断内迁,于1938年3月10 日 在 重 庆 全 面 复 播 。 - 抗 战 期 间 , 国 内 播 音 的 广 播 电 台 主 要 有 : 1)国统区内由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办的广播电台; 2)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 台;3)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4)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电台;5)沦陷 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6)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