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一中高二地理月考试题2014.1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区域A.都有明确的界限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2.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的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 B.平原广大,适合耕作C.土壤肥沃D.冬季风不能到达3. 产生自然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海拔高度④人口密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A.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B.东部季风区土壤较肥沃——气候暖湿、多森林植被C.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拔高度影响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纬度位置影响5.B所在地区的农业自然景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土壤 C.水分 D.经济发展水平6.有关河流①②的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①水能非常丰富,其谷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区B.河流②水量丰富,流量平稳,因此航运价值较大C.两河都是外流河,沿岸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工业发达D.降水是两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流域内人口稠密,城市密集7.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A所在地区的农业特色应为A.以旱地为主的耕作业 B.以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为主的灌溉农业C.以水田为主的耕作业 D.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河谷农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称“哥本哈根协议”。
这次会议的焦点是责任共担。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 《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阶段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9.“责任共担”成为这次会议的焦点问题,下列关于“责任共担”的理解,正确的是A.抑制全球变暖趋势的责任应该平均分担给地球上每一个人;B.全球变暖的责任应由世界所有国家平均承担;C.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应承担更多的责任;D.一些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免除责任。
两名中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都分布有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据此回答10~11题。
10.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A.进行国际合作B.实施清洁生产C.选购绿色产品D.公众认识与参与11.既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其正确的方法是(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C.逐步淘汰或限制烧烤D.坚决予以取缔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
2002年7月,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首次调沙调水实验,并获成功。
回答12~13题。
12.调水调沙实验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有:①流水侵蚀作用②流水搬运作用③流水溶蚀作用④流水沉积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的是:①加快黄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速度②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③遏制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④调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读“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完成14~15题。
14.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后的显著变化是( )A.重工业的比重上升,轻工业的比重下降B.第二产业迅速发展21世纪教育网C.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近30%D.钢铁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化学工业产值的比值上升15.为改善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等工业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我国唯一一个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
据此回答16~19题。
16.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其中原因有(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B.我国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丰富难以发挥优势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加工不足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17.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山西铝土储量丰富B.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C.山西冶金工业技术水平高D.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18.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缺乏的条件是( )A.交通和劳动力B.铁矿石和政府支持C.水资源和广阔的市场D.煤炭资源和发达的农业19.为尽快使山西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下列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D.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
据此回答20~21题。
20.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B.太阳能资源丰富C.煤炭资源丰富D.水能资源丰富21.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2010年8月31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对外宣布,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川气东送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至此,中国又添一条横贯东西的绿色能源大动脉。
结合下图及有关知识,回答22~23题。
22.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因素B.交通运输条件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23.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②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⑤运输线路短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下图是“沿新疆尉犁到重庆所作的地形剖面图”。
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回答24~26题。
24.A、B两地发展农业的优势分别是( )A.降水和光照B.土壤和劳动力C.光照和热量D.水源和土壤25.A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出现盐碱化现象,影响作物产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B.破坏地表植被C.大水漫灌D.过度放牧26.A、B都有相应的防护林,其主要的功能( )A.均为防风固沙B.均为保持水土C.A地主要为保持水土,B地主要为防风固沙D.A地主要为防风固沙,B地主要为保持水土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A.a处 B.b处 C.c处 D.d处28.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段是A.a处 B.b处 C.c处 D.d处29.下面的小区域调查步骤,正确的是①交流调查成果②整理调查资料③进行实地调查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⑤制定调查计划⑥撰写调查报告A.⑤④②③①⑥B.⑤④③②①⑥C.④⑤③②⑥①D.④⑤③②①⑥30.关于“数字化”叙述不正确的是A.“数字地球”即数字化、信息化的虚拟地球 B.“数字城市”有利于加强城市的管理C.“数字校园”能使更多的人共享教育资源 D.“数字化”管理不需要人的参与二.综合题(共3大题,40分)31.下图为印度著名的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基地,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根据图中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分)(2)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作为一个形成较晚的传统重工业区,为了避免出现德国鲁尔区曾出现过的衰落现象,应当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答出三点)(3分)(3)针对沪宁杭工业区在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至少答出三点)(3分)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材料1:在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确定的依据是: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
材料2: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1)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的优势产区,主要考虑的条件有哪些?(4分)(2)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
(4分)(3)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6分)(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4%,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五大出口国,简述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
(6分)33.2012年3月8日,云南发生森林火灾,明火点一度仅距昆明主城区40千米。
下表为近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单位:次)。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分)(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
(6分)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CAADC 6-10 ADDCD 11-15 BADDD 16-20 DBCAD 21-25 ADBCC 26-30 DCDCD二、综合题31题32题;解析:第(1)题,对比《规划》的依据,“资源和生产条件好”需要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商品量大”需要人均耕地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市场和竞争优势需要有良好的基础和区位的地区。
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甲为洞庭湖和鄱阳湖平原,乙为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因此粮食作物,甲为水稻,乙为春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甲为油菜、棉花等,乙为甜菜、大豆等。
第(3)题,从自然方面考虑,甲地热量条件较乙地好,一年两熟;从社会经济方面考虑,甲地劳动力丰富,种植农业的历史悠久,人多地少,多精耕细作。
第(4)题,中国多种多样的地形、气候,为多种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贵州213554500000036 8四川2372680000000 3云南2510453415519000000 631题:位于东亚,国内和国际市场广阔;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