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尼采及其思想的主观认识

浅谈对尼采及其思想的主观认识

浅谈对尼采及其思想的主观认识梅源2016440148一、尼采对于现代思想的影响为便于快速理解尼采,首先,我们先简述一下尼采对于现代思想的影响,这样也会对以下的内容有宏观的把控。

尼采对于现代思想的一般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一)尼采从基督教信仰的崩溃,提出“上帝已死”的事实,站在人的个性、可能性和可塑性的立场上,推导出传统价值应当被重新估计的结论。

(二)尼采揭露了传统文明的弊病,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三)尼采揭示出科学的非理性来源和具有局限性的事实,明确的提出人的心理存在无意识领域。

(四)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创始人之一,他强调哲学中探求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二、尼采与理性主义哲学回顾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哲学思考的重心经历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移。

泰勒斯以世界的始基是水的命题开始了最早的哲学探讨,以此揭开人类哲学本体论的篇章。

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研究主要由两方面开展。

一方面是由马克思所开辟的宏观社会学,重点揭示人的实践本性;另一方面是尼采所开辟的微观心理学,重点揭示个体的人的非理性本性。

在尼采看来,19世纪末哲学的堕落,莫过于依附权势,迎合民众的迷信。

而尼采(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对此事嗤之以鼻的,他认为,哲学家必须是精神上的强者。

精神的强者出于内在的丰满和强盛,与一切相嬉戏,玩弄至今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藐视至高无上者。

1因此,尼采备受争议,普遍认为他是极端的唯心主义者,这背离近代理性唯物主义。

但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近代理性主义也受到批判。

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性主义立场的本质在于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高地位,而逻辑思维不过是人与外界联系的一种工具。

这样,理性主义的统治下,把人类生存的意义归结为依靠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迷信科学、热衷知识,从而忽视内心生活。

第二,理性主义假定世界具有逻辑本性,倘若并非如此,理性主义就把它视为虚假的现象世界,而断定其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本体世界。

第三,理性主义把人视为受逻辑支配的理性动物而不去探究逻辑思维本身的非逻辑性,也完全无视理性思维下面真正支配人的意愿和行为的无意识领域。

总之,理性主义哲学把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都归结于理性,在所有这些方面都陷入误区。

尼采对理性主义作出全面批判后,极力证明:科学不能给人提供真实的意义;并无合乎理性的本体世界,世界的意义由人赋予;一切理性的起源是非理性;人的心理有一个无意识领域,其中潜藏着人的意愿和行为的真正动机。

三、尼采与叔本华亚瑟·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尼采在莱比锡期间,他偶然在一个旧书摊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此在思想上便深受其影响,所以尼采在之后便提出强力意志、超人哲学、虚无主义、伦理平等等。

在尼采提出的“成为真正的自己”思想中也可以体现,该思想以四个主要建议为核心:1.坦承自己的嫉妒心;2.不1参见《快乐的科学》345。

当懦弱的基督徒;3.绝不用酒精麻痹自己;4.上帝已死,一切评价和意义应有人自己完成。

最后,尼采在回顾自己人生历程时说,“通往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效仿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

第二个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成长,了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

第三个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肯定,然而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2四、尼采与人生意义关于人生的意义,与尼采对立的苏格拉底理性的将人生意义归结为对于知识的追求。

尼采在现代西方的复兴中,往往是同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他把世界归结为生命意志的客体化。

同时,尼采哲学也包含着更加广阔的可能性,从而为生命哲学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历史哲学等提供了思想的起点和重要的启发。

在人生中,往往有孤独、无聊和寂寞,对于常人而言,这三者是模糊的,而一些哲学学者却能甄别。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尼采的结论是,用生命力的生机盎然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所在。

要解决个人生存的意义问题,就必须寻求个人与某种超越个人的整体之间的统一,寻求小我与大我、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尼采以生命赋予个人生存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生命的立场上来感受永恒生成的快乐,其中包括毁灭掉有限个体的快乐。

尼采认为,生命本是非伦理的东西,非要从伦理的角度为之寻找某种意义是徒劳的,于是他说:“当不可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

”3当然,尼采对于人生意义并非一概如此消极,他认为,创造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从这里,不难看出尼采虔诚地探索过自己的人生。

五、尼采与社会尼采学说有时被看作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两者不尽相同,或者可以说大相径庭。

达尔文物竞天择旨在以物质匮乏的生物谋求生存为基础。

而尼采认为谋求生存并非其基础,而是一种在特殊环境(物质匮乏)下的生命力受到束缚的体现。

尼采反对达尔文关于生存竞争这种学说主要有两条依据:其一,以匮乏的物质作为基础的生存竞争是一种特殊情形,生命的总体方向是富庶甚至浪费的。

其二,生存竞争的结果往往与达尔文的判断相反,总是有利于弱者而消耗强者。

因为弱者是多数,更善于通过示弱、忍耐和伪装来保存自我,强者不仅天然同情弱者而且由于其追求生命的强力意志往往献身,譬如,我们熟知的牙齿和舌头的故事。

这里谈及的尼采的生命的强力意志主要有两个依据。

首先是对生命性质的预估:他认为生命的总体方面是丰富大于匮乏的。

其次是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他认为强者应追求生命的强力而非自我的保存。

由此可见,尼采的着眼点是放在人的精神层面的,试图探索一种追求生命强力的社会。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单一的分工和高压的工作严重摧残人的个性,面对现状,2遗稿,参见GA,第13卷,第39--40页。

3《偶像的黄昏》第六卷,第134页。

尼采认为社会是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社会是机器和工具,个人才是目的,真正的个人主义追求是非名利的,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状态的实现。

但现实中个人的唯一性导致个性的差异,尼采的带有奴隶思想的社会等级观念把这种由个性差异悬殊视为社会有机的重要成因,把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归结到最优秀个体之上。

六、尼采与科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全希腊最聪明的人,自他以来提出追求知识以来,人们相信科学之上,科学本身发展也一路高歌猛进。

但在尼采看来,科学并非无所不能的,譬如对于人生的探索,不能光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应该注重心灵体验,在触及人生的根本问题时就将科学的无能彻底暴露。

你才还认为所谓学者大多都是因长期从事科学工作,片面强调逻辑手段的,人性备受扭曲的畸形儿,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师是情感丰富热爱生活,同时不片面依靠逻辑手段,更具备直觉和意识的学者。

七、尼采与意识尼采长期关注人的精神和无意识。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科学的知识产生合理的行为,而尼采认为知识和行为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是由于某种无意识和非理性的东西,或者称之为意识,作为中间桥梁连接两者的。

这种意识能够支配行为的力量究竟是源于什么呢?就是欲望,一种需要。

尼采认为这种需要会控制人的行为,如果行为也无法满足这种需要,那这种需要就会“出口转内销”,整个内心世界对外释放难以满足时便会向内寻求满足,通过梦境、心理替代、思想转变和自我遗忘等达到满足的目的。

八、尼采与教育在尼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中,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

他认为现代教育的最大危害是扼杀个人的本能和个性。

现代教育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第二天性,这便会危及到个人第一天性的成长,甚至由于专注于第二天性,人的第一天性便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即使遇到天生第一天性完善的个体,也会由于工厂化的教育体制和“填鸭式”教育方法而使之耗费大量生命力在“死学问”上,最终的成果无非是躯体和精神都长了驼背的学者、听命于政府的公务员、靠文化牟利的市井之辈、充满虚荣心的庸人或者以上几种的混合物。

九、尼采与语言“一种快乐不同于一种快乐,一种悲伤也绝非另一种悲伤。

”尼采认为具有难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不完整性。

由于语言在表达程度和种类时准确度不够,存在差异的情感往往只能使用相同的字眼表达,也即是:词语的领域终止之处,情感的领域也随即终止。

譬如,失恋的痛苦与分娩的痛苦一个属于精神,一个属于生理,却只能用一个“痛”来表达,最多加上粗糙的“非常”和“很”这类的程度副词。

十、尼采与人的本质人之所以和动物区别开,是因为动物无论在物种还是思想行为上都已固定,没有发展的自由,而人的本质却是未确定、可塑造、能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尼采也多次强调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强调人的自我创造,他认为人的自我创造的途径是评价,他说,“人是通过他的错误教育造成的:第一,他总共是不完全地看自己;第二,他给自己加上虚构的特征;第三,他在一种对动物和自然的错误等级秩序中感觉自己;第四,他不断发明新的价值表,并在一段时间里把它当成永恒和绝对,于是,时而这种时而那种的冲动和状态居于首位,因为这种评价而被高贵化了。

”4也就是说,尼采认为由于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人的未来方向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使得评价变成核心。

创造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十一、尼采与道德发展至21世纪,道德与人类息息相关,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的衡量标准和评判标准,反过来看尼采,他面对道德这一问题上有这独特的且较为尖锐的认识。

正如书中所说“人和树是一个道理。

他越想上升至高处亮出,他的根就越努力往地里扎,向下面,向暗处,向深处--向恶之中。

”在未了解尼采前,我也一度思考过善与恶是否存在相关性的问题--“一个人总体上越好,也会相应的越坏?”“评价是创造。

”尼采认为道德是非理性的产物。

首先,他认为道德是一种需要,一种从众心理和取得安全感慰藉的需要,所以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尼采便批判教会长期压制人性欲望,并认为基督教伦理使人产生一种来自于“亚当和夏娃”的罪恶感(原罪),从而让绝大多数教徒形成一种顺从的奴性;其次,和所有宗教一样,这些所谓的“教规”都是一些长期累积的教条主义和道德观念,由人发明和建立,被他人作为支配人言行的道德观念。

从某一方面来看,如果道德的目的是需要更多的服从已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私欲的话,其本身就是主观且盲目的。

作为非道德主义者的尼采也形而上的提出“上帝已死”的理论,希望人类早日在上帝影子中走出来,自己成为自己的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