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而缺乏理性能力的人则是个缺乏善的人,也就是罪恶的人。
在此,理性与本能被对立起来,而且从此以后奠定了理性相对本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而尼采认为理性破坏了人的生命力基础,削弱了人的本能,因此要解放人的生命力就必须反对理性抬高意志呼唤本能。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并非永远存在的,而是由一个神或造物主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以理念世界为模型,将各种理念模式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文明而创造出来的。
因此现实世界都是不完善、不完美的,它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由于对理念世界和善的世界的分有和模仿,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在此种思想的基础之上,他对雅典的民主和政治产生了很大反感,于是他按照各种善的理念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即理想国,在理想国中由最具有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
虽然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在今天已被人当作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且甚至他自己也不相信理想国能够真的实现,不过柏拉图对理性的信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尼采看来,柏拉图理想国以及理念世界的思想都是否定现实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该遭到坚决反对。
尼采将这种把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的悲观态度归结于理性的罪过。
由于理性对感官的绝对地位,人所感触到的一切都不值得相信,感觉世界背后必然存在一个不变不动的世界,是理性构造出这个世界。
但这个世界对现实人生起不到任何积极或指导作用。
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上演的种种悲剧就是由于人们看到水深火热的现世,受到教会精神控制的广大人民只好将目光投向彼岸世界,对此岸世界采取消极的态度,所有希望寄托于来生和天国,这种推到极致的消极的基督教精神正是对理性设计的彼岸世界过于信任的结果。
尼采对理性的批判使得他的整个哲学导向非理性的生命哲学。
人们一味向往美好的彼岸世界的生活,于是失去了对现世生活的激情和信心,尼采生命哲学意欲重新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人生的唯一意义就是生命,生命应该而且必须取代理性成为人生的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颓废的现代精神应该被旺盛的生命力代替。
只有高昂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才能战胜人生的悲剧性。
因此尼采用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作为自己生存哲学的核心。
三、酒神精神及权力意志权力意志脱胎于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指的是沉迷于绘画和音乐中迷狂的状态,这种状态中包含了一种充沛的力量,该力量产生自对艺术的陶醉和悲剧中的自我肯定。
尼采的酒神精神具有本体和终极的意义。
酒神精神来源于古希腊,丰收之时农民们尽情狂欢,四处游荡,不顾一切道德规范和神圣法则,放纵情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释放人的本能,与宇宙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如此摆脱理性和道德的束缚,打破一切法则的精神贯穿了尼采的全部思想。
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酒神精神要求人们尽情释放自己的本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权力意志则被尼采认为是万物的本源,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的自然事物,权力意志都是本质。
因此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
权力意志目的在于肯定人生,以强大的生命力来克服一切悲剧。
生命的真谛在于从高于自身处吸取一种力量,从而让自身变强大,因此所谓强者不是只追求生命,而是要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只是活着而且要认真的活着,这种向上的力量使人脱离常人变得更加强大有力,生命力也会永不枯竭充沛丰盈。
权力意志的本体论意义在于,意志对外部事物进行支配的力量来源不仅仅在只于外部而且还在自身,因此生命自身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生命力消退的论断不攻自破。
但同时尼采也认为权利意志意味着剥削,战胜一切比自己更为强大的东西,使别人为自己服役,软弱代表着没有存在的价值,理应被征服和奴役。
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人,失去自由的意志的人就理应被奴役。
他声称“凡有生命的地方都有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完美所揭示的最终事实”上,“权力意志是感情的始基,一切其他感情仅仅是它的扩展”,“生命本身本质上就是掠夺、伤害,对陌生者和弱者的压迫、剥削、严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他认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欲望和渴望占有一切的权力构成了人生命的本质,因此尼采哲学有时也被认为是纳粹思想和法西斯文化的先驱。
伟大的权力意志,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同时也不断毁灭年老的生命,生成和毁灭永恒存在,永不疲倦永不停止。
肯定并珍惜每一个独立的意志,抓住每一次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机会。
独立和自由就是强大,服从和依赖就是软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强大有力,在于其来源的高贵性和神圣性,以及对平庸的鄙夷。
四、永恒轮回尼采为了打破陈旧的价值观念而提出高扬生命意志的权力意志精神,但他自己追根究底仍旧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依旧承认生命的残忍、虚伪、诱惑和无意义,即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短暂的人生也依旧有终结的一天。
于是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学说,试图用永恒轮回的权力意志将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灵魂联系起来。
尼采并不是第一位提出永恒轮回这个命题的哲学家,古希腊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就说过,“世界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在这里永恒的活火就是循环往复的生命力的象征,分寸即是logos,也就是道。
赫拉克利特早早的就看破了生命的意义,即道的精神:生生不息。
但是尼采并不是简单在重复过去陈旧的思想,对他思想的误读使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机械的循环论者,但事实上他的永恒轮回思想包含着新的内涵。
永恒轮回思想的产生是为了克服虚无主义,但是否正因为该思想的出现,人陷入了更深的虚无主义呢?在他看来,人生的每一次短暂或漫长的经历在过去和未来都曾经千百次地发生过,没有新的事件发生,有的只是重复。
尼采试图让生命的循环消减短暂生命的悲剧性,但是一次次没有新鲜事物产生的人生难道不会让人感觉无聊和厌烦吗?既然人生的轨迹早已被确定下来,那么奋斗与否,颓废与否还重要吗?尼采本想借永恒轮回来逃避人生的虚无性,但却陷入了更深的虚无。
他只能肯定一切虚无,努力战胜一切软弱颓废的精神,努力热爱无意义的人生,在巨大的悲剧中加入一点乐观的色彩。
尼采的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本来是为了超越一切虚无和软弱,但永恒轮回却使这种超越变得苍白无力,永恒轮回毁灭了超越的机会,禁锢了生命的所有可能和希望。
因此尼采能做的只有承认悲剧,面对悲剧,热爱悲剧,尽管无法战胜它。
尽管在尼采看来,生命始终是带着悲剧性质的,尽管整个社会充斥着的是一群群精神颓废萎靡不振的常人,他们毫无主见人云亦云,懒懒散散毫无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一群庸众。
但是永恒轮回依旧意味着:巨大的毁灭恐惧背后无法抹去重生的希望,重生就是对脆弱生命的慰藉。
尼采面对无法战胜的悲剧和恐惧仍然像一个斗士一样,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超人学说正是克服虚无重塑价值的利刃,他同时也以超人的形象试图引导颓废的现代人重建对生命的信心。
五、超人哲学超人是尼采的梦想,是尼采为克服虚无主义设立的目标,在整个社会普世价值缺失的时代,尼采不仅要解构形而上学,而且以重建形而上学为己任。
他的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都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超人就代表建立在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基础上的尼采的价值观。
尼采并不相信存在一种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普遍的价值,他认为价值是由意志确立起来的。
每个平凡人都应该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确立自己的价值,并且能够按照这种价值去行动。
(笔者认为此处十分类似于康德的“人为自己立法”的论断)。
这就是尼采理想中超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可惜的是这个要求没有人能够达到。
超人的形象仅存在于理论中,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族群或人向更高级别进化的结果,而是尼采理想中的人。
在尼采看来超人的形象恰好在人的内部,潜在于每个人心中。
每个常人都是未经雕琢的大理石,借用尼采的手对其进行雕琢就可以使得超人的形象显现出来。
生命的超越性是本自具足的,只不过这种超越性在颓废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现代人身上已经看不到了,因此尼采只能将超越颓废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超人身上。
超人不被陈旧的道德体系束缚,为自己立法,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强大的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勇于为自己设立远大的目标并积极实现。
但超人本身并不是神,尼采也反对将超人神化,反对英雄主义。
因为每一个英雄的存在都意味着他周围聚集着一群愚昧无知盲目崇拜的群氓。
尼采将这些与超人相反的群氓称做“末人”,“末人”的特征几乎遍布在每一个现代人身上,他们胆小、猥琐、平庸而且自甘堕落,但他们又自以为是洋洋得意。
尼采憎恨“末人”,他试图通过建立超人的形象来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引导末人朝向超人的方向发展,唤醒末人心中具有超越性和奋进心的一面。
不过,无论末人是否能够达到超人,尼采的愿景始终激励着有志奋进的人们。
尼采既认为通过人的自我超越能够达到超人的目标,又否认现在、过去、未来会出现超人,超人始终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