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The Thought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s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史上各阶段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和价值,及其历史局限,并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过程的继承和联系的理解以及中西政治发展的比较,揭示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规律。

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去分析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思想,从而得到借鉴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导言(4学时)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发展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五、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研究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商周时期的政治思想(4学时)第一节商代的政治思想一、上帝的权威和祖先崇拜上帝主宰自然、社会和人世间的所有事情,在西周出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二、王权专制思想王权对现实的主宰,以及“余一人”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周公的政治思想一、明德慎罚的思想彰明德行,谨慎刑罚二、敬天保民思想天的崇拜和保民思想本章重点:商周时期尊天敬德保民的思想难点:神权与王权的关系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18学时)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概述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政治上各国鼎立,经济发展不平衡,思想意识上百家争鸣。

二、春秋初的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在由重神向重人的转变,对君主制有新的认识。

三、诸子百家的产生和流派纷争百家争鸣的产生及其主要论题第二节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及其对专制制度大维护孔子以礼治国、政治与伦理一体化、富民足君、先德后刑等思想二、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君臣关系论、王霸思想等三、荀子的礼治思想荀子的隆礼、礼治人治法治相统一、君臣君民关系论等第三节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老子》法自然的无为政治思想老子的无为政治、小国寡民论等二、《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政治思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第三节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一、兼相爱、交相利说兼爱思想、功利主义思想等二、尚同说与君主专制主义尚同的专制主义思想三、尚贤、节用、非攻说尚贤说、节用说、非攻说等第四节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慎到的以势行法的思想慎到的权势和巩固君主的权势思想二、申不害的术治思想申不害的术的作用和术的要领三、商鞅的法治思想商鞅的改革、法治思想、耕战思想等四、韩非的绝对君主专制主义政治思想韩非的君利中心论、法术势相统一的思想第五节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一、阴阳、五行概说阴阳概说、五行概说二、邹衍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循环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及其政治循环论本章重点:各家各流派的政治思想难点:现实政治与思想家们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8学时)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秦汉时期的政治上废分封为郡县的大一统,经济的复苏及繁荣,文化上的大一统等。

第二节秦朝的皇权专制思想一、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秦始皇对封建专制集权的安置及皇权思想二、李斯的专制政治思想李斯废分封为郡县、别黑白定一尊、尊君抑臣等的思想第三节汉初以与民休息为核心的黄老思想一、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汉初的社会状况,黄老无为政治内涵二、黄老思想与先秦道家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点及其不同点第四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一、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天的人格化,天人感应说二、君权至上和天谴说大一统思想及其君权神授说三、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儒家思想与阴阳思想的结合,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思想第五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的政治思想一、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与时命政治观王充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及其思想中的矛盾二、王符以德主刑辅为特征的政治批判思想王符的君正善、民和治、德刑并举的思想等三、仲长统重人事、轻天道的政治思想仲长统的治乱为人事及托古改制的思想等本章重点:各阶段及各思想家的思想难点:天人关系论发展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6学时)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政治上是大混乱、民族大融合的阶段,在思想文化上是大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二节玄学家的政治思想一、“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君主无为而治、省繁苛之政、放任等思想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论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第三节鲍敬言、葛洪的政治思想一、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君主是强凌弱等的结果、立君并非民意、无君胜于有君等二、葛洪的有君论思想立君利于统治、利于人民、节制人性等。

第四节傅玄、刘毅的政治思想一、傅毅务实求治的政治思想复兴儒家、德刑并用、任人唯贤等二、刘毅的社会批判思想列举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八个方面进行批判本章重点:各家各派的政治思想难点:玄学政治思想和有君无君之争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8学时)第一节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中国封建政治走向成熟的阶段,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有大发展。

第二节贞观集团重民举贤的政治观一、贞观集团与贞观之治贞观集团的形成及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二、居安思危关于创业与守成问题的思考三、论君臣君臣一体、君主的责任重于臣下四、政在得人关于选拔人才的思想五、民为水、君为舟治民、富民的思想等第三节韩愈的道统说与尊君思想一、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道统学说二、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尊君说、人性说第四节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一、论君主、国家的起源反对君主的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和国家的产生是战争和武力的结果二、论国家政体考察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变过程及其差异,提出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三、社会批判思想批判封建的等级制及其政治生活的腐败本章重点:各时期及各家的思想难点:韩愈和柳宗元的思想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6学时)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民族矛盾加剧,国家贫弱,改革迭起。

第二节范仲淹变通更张与忧君忧民的政治思想一、变通更张、及时救弊的思想阐述易义,论述君主政治自我更张的思想二、变革思想和措施提出“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挥官长”、“均公田”等具体变革主张第三节王安石“改易更革”政治调节思想一、天、道自然与“性不可善恶言”道兼本末,天道与人道的一统和性不可言善恶的思想二、“改易更革”论世必有革、革不必世,变其形式存其内容,“贵乎权时之变”等思想三、明法度、建贤才和生理财的思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和摧抑兼并的思想等第四节程朱的政治思想一、政治思想的理学基础天理观是其政治思想基础,三纲五常是治理的根本。

二、“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对仁德的新解释,君主修德,为政以德。

三、社会改良思想顺民、足食的民本思想四、天理人欲及义利观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强调以仁义为先的义利观,本章重点:各家的政治思想难点:社会改革思想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第七章明清的政治思想(10学时)第一节明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在政治领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思想文化上一方面政府仍然推行程朱理学,另一方面对程朱理学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形成新的思潮。

第二节张居正“尊主庇民”的政治思想一、社会治乱观极则必变,变极则反始。

这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历史规律。

张居正还认识到“命不可必”,也就是具体的人或事的命运没有必然性,人们无法必然掌握。

二、“天之立君以为民”的民本思想“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明主“不以天下奉其身而以其身为天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强其根本”的基本国策。

三、“事理无常,当随时处中”的施政思想“时宜之,民安之”。

“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

第三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与启蒙思想一、“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将“古之君”与“今之君”、“古之法”与“今之法”比照,认为皇帝制度的要害是以“大私”为“大公”,从而得来一系列弊政。

二、行天下之法的匡世理论提出恢复宰相制度和学校议政制度,设置相对独立的边镇等。

三、“重定天下之赋”与工商皆本的思想“履亩而税”、“任田不任用”、“任土作贡”、税收改革;批判“工商为末”的思想。

第四节顾炎武改变君主专制的设想一、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君主独裁,权移乎法,废官而用吏,守令无权,不足以为治;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思想在郡县制中注入封建制的合理内容,其政改方案实质是赋予县令以自治的实权,并且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顾炎武还提出复兴宗子法制度,以辅君治。

三、“正人心、厚风俗”的名治思想“劝学奖廉”“教化纪纲”提倡“清议”“明学术,正人心”四、“废生员”、用选举的取士思想改革科举考试,限制生员人数,推选荐举取士第五节王夫之的社会进化观和华夷之分的政治思想一、批判历代暴君暴政不均、不公是天下之大弊,帝王独尊、法制之弊,政治腐败,二、理势相成与政治变革“时异而事异,势异而理亦异”;主张仿隋唐制度,恢复并完善宰相制度等。

三、道器统一与任人任法并重“道者器之道”,对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进行多方辨析。

四、道统、治统与尊君道统与君统合一的思想,“君天下者,道也”。

本章重点:各家的政治思想难点: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和建设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主要参考书目: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二、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曹德本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徐大同等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二、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