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一、贞观之治
(1)统治集团的优势
1、贞观君臣大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

如唐太宗本人采用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的理论依据,求贤若渴;
2、贞观集团君臣和谐,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于求谏纳谏、选贤而著称于史。

他在政治理念上对于恪守君道有着清醒的认识,深悉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2)贞观集团的基本政治主张
1、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的思想
李世民君臣从多个方面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奢侈无度、杜绝言路(专断)、用人不贤,小人掌权(宇文化及)。

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为他们实行儒家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识前提。

2、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李世民即位后,在制度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暨弘文馆,精选天下儒生充当学士,设职五品。

②荣崇儒家宗师孔子。

③扩建国子学舍四百余间,扩大招收学生的规模。

在儒家思想的认同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仁政思想;李世民以“仁义”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②民本思想;李世民作为专制君主却能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3、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
贞观君臣在论政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人君要“简静”或“清静”,这正是道家“无为”所要达到的基本境界。

4、以法为治的思想
①立法论:法要公平、稳定、宽简;
②守法论:帝王要带头守法;
③执法论:严格以法为治,明正赏罚,不避亲疏贵贱,“一断于律”;
(3)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①求谏纳谏;②熏农;③轻徭薄赋;④靠贤;⑤依法治国
二、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韩非子“术”的概念
所谓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进行统治的权术。

他认为,术与法不同,法是公开的,而术是隐蔽的,是君主藏于心中而不能公布的,君主利用种种手段考察大臣是否能忠于君主,能力是否和官职相称等等。

四、王阳明
王守仁政治思想上继承孔孟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以“明德亲民”为核心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心学作为理论基础的。

所谓“明德亲民”是指,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其在地方治理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社学;他大力提倡以教育为本,兴办社学。

②乡约;就是乡规民约,他认为在地方治理上应注意需由民众推选约长、副约长等,还应该注意突出权民为善;③“十家牌法”;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五、汉武帝的主要思想
1、独尊儒术。

他从即位起就采取了两项措施:①起用儒生。

②任用“俱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

2、杂霸政治术
①求变:汉武帝所说的变主要是指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灵活地调整。

②求治之本:汉武帝曾几次下诏问寻长治久安的方略,所以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

③德刑兼用:汉武帝认把德治教化和刑暴惩恶作为维护君权不可或缺的两手。

④任贤:汉武帝认为若想成就帝王大业,为汉家天下筑起万世不朽的根基,必须将天下英才全部寄于自己门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