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机构改革

行政机构改革

行政机构改革
1.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三次改革,分别在1955年、1959年和1968年。

这几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分不开的。

但其改革过程中缺乏长远的思考,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得到转变,更没有制度的保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进行权力的上下左右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政府机构的改革已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至1981年底,国务院机构共有100个,达到历史最高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1982年提出了精简机构,这次改革各级政府机构普遍地调整了领导班子,提出了干部“四化”原则,开始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撤并了一些重叠的机构。

机构精简后国务院机构由100个减至61个,编制人员由5万人减至3.9万人,精简了25%。

各地方机构也减少了20%左右。

这次机构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但因其是在经济体制尚未全面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没有权力下放和配套的改革,又缺乏制度的保障。

因此之后不久,机构和人员普遍膨胀起来。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呼声日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要加速和深化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被作为重点
提上日程。

这次改革,国务院常设机构由72个减至66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9个,行政编制从5.28万人减到4.48万人。

但这次改革未实现预期的目标,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政府和企业还未分开,一部分地方政府机构也没有开展改革。

4.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提出了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按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级政府部门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改革目标。

这次机构改革的结果是国务院常设机构从86个减到27个,非常设机构从85个减少到26个,国务院机构人员共精简20%左右。

这次机构撤减的幅度很大,改革一直持续到1996年才结束。

5.1998年,一场世纪之交的更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历次改革后的再膨胀未改变,但这次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裁减机构之多,分流人员之众,力度之大,决心之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次改革后,国务院机构减少了11个。

6.2003年,我国经历了第八次行政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如今的28个。

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7.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臵,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2008年3月,中央国家机关大部制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国务院组成部门削减为27个。

2009年3月,辽宁省大部制改革方案正式公布,改革后省政府设臵工作部门42个,另设6个副厅级规格的部门管理机构。

辽宁省机构改革工作已于2009年6月底基本完成。

2009年6月起将启动市级政府机构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