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成都七中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二)(解析版)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成都七中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二)(解析版)
考点:考查空气组成的测定的知识。
10.已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都相同:常温下二氧化硫气体和硫化氢气体混合,发生反应生成硫和水。现将常温常压下m个二氧化硫分子和n个硫化氢分子混合,若充分反应后气体的体积是反应前的一半,则m与n的比值是( )
A.1:5B.1:3C.1:2D.1:1
B中和反应放热,所以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后,向周围环境散热,及后加入的盐酸对溶液由冷却作用,所以溶液的温度降低;
C反应中氯化钠的质量增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加,刚好完全反应氯化钠达到最大值,继续加入盐酸时,氯化钠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立即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加,氢氧化钠反应完,氯化钠的量不再改变。选D
D、CaCO3不能一步反应生成Ca(OH)2,不能实现如图转化,错误。
故选A。
7.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①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 用②所示装置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 用③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D. 在实验室中,用④所示装置除去少量“七中墨池”水中的泥沙
D、过滤装置可以除去少量“七中墨池”水中的泥沙,可以达到目的。
故选A。
8.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碱逐渐较少,溶液的pH逐渐减小,刚好完全反应时,pH=7,酸过量时pH<7;
【详解】A、反应前只有碱式碳酸铜固体中含有铜元素,反应后只有氧化铜固体中含有铜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碱式碳酸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氧化铜的相对分子质量,故铜元素在碱式碳酸铜中的质量分数小于在氧化铜中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变大,错误;
B、应该说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5,而不是铜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说法不对,错误;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
⑤若固体乙呈红色.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和CuO。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与石蕊试液反应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瓶内二氧化碳减少所以塑料瓶变瘪,得出的结论错误;
B、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无气体生成,得出的结论正确;
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溶液中SO42-、CO32-至少含有一种,不一定含有SO42-,得出的结论错误;
故选A
11.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C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小明同学按照下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Fe;
②若步骤II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原固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CO2气体也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不能达到目的;
B、白磷放在热水中,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由于缺少氧气,白磷无法燃烧,但是通入了氧气后白磷可以燃烧,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可以达到目的;
C、用③所示装置利用多孔隔板和止水夹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停止与进行,能够制取少量CO2气体,可以达到目的;
C、还原铁粉用于月饼盒内的除氧剂是利用了还原铁粉的还原性,是其化学性质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以达到干燥的目的,是其化学性质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 2CuO+X+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用于舞台制作云海美景
B.小苏打用于做馒头时的发酵剂
C.还原铁粉用于月饼盒内的除氧剂
D.生石灰用于某些食品袋内的干燥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干冰用于舞台制作云海美景是利用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吸收热量,与化学性质无关,符合题意;
B、小苏打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达到发酵的目的,是其化学性质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D、作对比实验一定要控制变量,该实验中镁、锌的状态不同,与盐酸的接触面积不相等,得出的结论错误。
故选B。
4.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至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
B. 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加铁粉的质量
C. 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
D. 滤液M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镁、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铁>氢>铜。所以向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铁粉,能发生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铁不能与MgSO4反应。
D、K2CO3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故选C。
【点睛】除杂原则在于既要除去杂质,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6.下列各组物质能按照如图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 )
A
B
C
D
X
C
Fe2O3
Cu
CaCO3
Y
CO
Fe
CuO
Ca(OH)2
Z
CO2
FeCl3
Cu(OH)2
CaO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C和氧气反应能生成CO和CO2,CO和氧气反应能生成CO2,能相互转化,正确;
B、Fe2O3和一氧化碳反应能生成Fe,Fe2O3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FeCl3,但是Fe不能一步生成FeCl3,错误;
C、Cu不能一步反应生成Cu(OH)2,不能实现如图转化,错误;
D、滤液M中至少含有Fe2+和Mg2+两种金属阳离子,故D正确。故选B。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5.要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
A.CaCO3(CaCl2):加水溶解一过滤一洗涤一干燥
B.N2(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C.NaCl溶液(Na2SO4):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B、如果m与n的比值为1:3,假设m是1个分子,n是3个分子,则消耗了2个硫化氢分子,剩余1个硫化氢分子,所以反应后气体的分子数与反应前的分子数比为1:4,错误;
C、如果m与n的比值为1:2,假设m是1个分子,n是2个分子,恰好完全反应,无气体剩余,错误;
D、如果m与n 比值为1:1,假设m是1个分子,n是1个分子,则消耗了0.5个二氧化硫分子,剩余0.5个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反应后气体的分子数与反应前的分子数比为0.5:2=1:4,错误。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滤液M中一定存在硫酸亚铁和MgSO4,故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和Mg2+,故A正确;
B、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置换出铜,会使固体的质量增加,铁和稀硫酸反应会使固体减少,因此滤渣N的质量和加入铁粉的质量可能大、也可能小,也可能相等,故B错误;
C、由于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铁,铁不能将镁置换出来,故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故说法C正确;
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
CO2能与石蕊试液反应
B
往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
有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D
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等体积的盐酸中
镁条与盐酸产生气体的速率更快
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A.AB.BC.CD.D
【详解】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FeO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①错误;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则固体乙中最多可以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故②错误;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了硫酸是过量的,则固体乙可能含有铜,不一定是碳,则原固体一定是混合物,故③错误;
D.KCl溶液(K2CO3):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CaCl2易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正确;
B、O2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N2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Na2SO4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BaCl2(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9.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