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省引进外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本文讨论了浙江省利用外资的现状,重点分析利用外资对浙江经济的贡献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提出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本文认为,利用外资应“张弛有度”,不要“盲目追求”。
关键字:浙江利用外资现状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是加速中国经济开发的有效途径。
从可显示资料来看,吸引外资较多的城市大多集中于长三角洲地区,而浙江作为长江三角洲主要省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开放初期浙江第一家外资投资企业——中港合资西湖藤器企业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外资开始进入浙江。
20多年间,浙江利用外资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利用外资对浙江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外资成为浙江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外资成为浙江协调产业结构、推动浙江经济工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外资也促进了浙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浙江就业压力和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2012年浙江省利用外资情况(一)外商投资2012年1-9月,浙江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97家,同比下降7.4%,合同外资金额132.9亿美元,同比下降7.8%,实际使用外资85.9亿美元,同比增长0.1%。
截至2012年9月底,全省累计共批外商投资企业50505家,合同外资金额2062.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72.5亿美元。
今年以来,浙江省利用外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合同外资下降幅度逐渐收窄,实际外资出现拐点。
1-9月合同外资下降幅度比1-8月回落9.3个百分点;实际外资扭转下降趋势,同比实现正增长。
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有望走出低谷。
大项目占据主导,500强企业引进有新突破。
当年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1家,其中新批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44家。
1-9月份,共批准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3家,其中新引进8家,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三产比重继续提高,产业比例趋于合理。
二产合同外资61.93亿美元,实际外资41.2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6.6%和48%。
第三产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2.8%和51.5%,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7.9和4.6个百分点。
其中,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科学研究等行业合同和实际外资均实现较大增幅,而房地产项目则出现较大降幅。
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产业间的比例趋于合理。
欧盟、北美国家增势迅猛,日本投资有所放缓。
1-9月,欧盟国家投资新批项目29个、合同外资10.9亿美元和实际外资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5%、91.3%和71.9%。
北美洲国家投资新批项目135个、合同外资6.7亿美元、实际外资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6%、82.2%和18.4%。
来自日本的实际外资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5.5%,后续态势值得关注。
二、利用外资对浙江经济的贡献(一)外资成为浙江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2008年以来,浙江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总体要求,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在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外资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各方面因素计算,2003年外商投资经济在浙江GDP中的份额达到7.4%,比90年代初提高4.6个百分点,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7%,即在1991——2003年全省GDP年均14.4%的增幅中,约有1个百分点赖在外商投资经济的贡献。
2008年,全省现有各类外资企业2.2万家,占到全省工业企业的2.5%,吸纳社会就业占到全部的14.5%,税收总额增长26.5%,完成的进出口总额占全部的25%。
(二)外资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工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力量浙江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具有符合国际经济一般发展要求的机制和体制,从而带动浙江经济加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1、利用外资促进了浙江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浙江多数民营企业是从“草根”发展壮大的,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及技术条件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加之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往往做到一定阶段后会遭遇发展瓶颈。
而外资企业信息灵通、观念新颖、经营灵活,有经营多年的国际销售网络和渠道,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功效渠道、市场信息和信贷关系等带进国内,从而引入商品和服务在价格、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激发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意识,同时将民营企业纳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带动民营企业产品出口和“走出去”战略步伐。
2、外商投资企业的迅速扩张助推浙江新型工业化进程多年来,浙江省抓住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出口加工业,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全省工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统计显示,外商对浙江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1980——2002年,直接投资于第二产业累计项目为20167个,协议金额为282.8亿元,按实际利用金额78.7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85.8%,78%和79.7%。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3675家,总资产23.99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为20%左右,而在90年代初期,三项比重均不过2%。
从增长速度看,1991年以来,“三资”企业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类型。
1990——2003年,“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3%,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其中国有增长13.9%,集体下降0.4%。
统计测算显示,1990——200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外商企业工业增长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为22.1%,即该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21%的增幅中,有4.1个百分点来自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8%上升到46.9%,外商投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浙江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3、利用外资促进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的好转外资的进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客观上转变职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利用外资成为浙江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外资带来了一批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填补了许多技术空白,推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从而加速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外商对临港重要原材料工农业的投资对弥补浙江上游原材料供应、增强产业链整体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一些领域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与世界接轨的企业,他们的移动也将带动其上下游供应商的移动。
同时,外资带来的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及售后服务理念、人才培养、人才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经验,弥补了浙江企业家的国际经营管理知识缺口,对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力有重大的帮助。
(四)外资企业对外贸易成为浙江省外贸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全球各地的一些跨国公司纷纷来浙投资,投资领域涉及机械、电子、化工、交通、医药、钢铁、食品、金融等众多领域。
跨国公司庞大的全球生产与分散体系为我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稳定和拥有巨大容量的进出口渠道,从而为外商型贸易转移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全球市场条件。
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外贸对我省进出口贸易的推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加速了我省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
多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发展趋势。
2008年1-6月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7%,增幅同比回落11.7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增长26.5%,增幅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409.5亿美元,增长25.6%,增幅同比回落0.4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61.8亿美元,增长21.6%,增幅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
进口147.7亿美元,增长33.2%,增幅同比提高7.9个百分点。
(五)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对人才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1.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增加了税收。
浙江省外商投资企业的逐年增加,有效扩大了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008年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215万人,与2003年相比,增长62.9%,占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4.5%,而同期国有单位的城镇集体单位则以年均6.5%和19.7%的幅度下降。
外商投资企业对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为28%,即在全社会从业人员7.1%的增幅中,有2个百分点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省吸纳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外商投资企业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增加了税收。
近年来,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逐年增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三资”企业创造利税26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1990年的不到1%提高到18.9%,比1998年提高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呈不断提高态势。
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4%左右,外商投资企业为我省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外资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外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投入,采取各种管理措施设法增加产出。
第一,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把员工的岗位技能大步提高,并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努力造就符合本公司要求的稳定的高素质队伍,科学、系统的培训,保证了员工的能力能得到高度的开发。
第二,外资企业精心设计岗位,使员工的能力得到高度的发挥。
外资企业岗位设计的标准时“适当偏高”:工作是员工所能胜任的,但须尽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好,这样设计岗位,即使员工的能力得到超水平的发挥,也使员工因完成了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第三,外资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的投入有较高的产出。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组织有归属感时,才会对组织负责,必要时甚至会为组织作出必要地牺牲。
良好的企业文化论强调以企业精神、理念凝聚人,通过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工作绩效。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人才培养投入的较高产出。
第四,外资企业精心设计薪酬系统,增加企业对员工流动的“粘滞度”。
员工流失意味着人才微观投入的“血本无归”。
特别是那些优秀的管理人才,公司如果留不住,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昂贵代价。
据测算,仅替换雇员的物质成本就高达辞职者工资的150,而存在于公司知识员工头脑里的知识资本就更没法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