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一
在教育理念上当前的家庭教育更重视物质的教育而精神层面的教育较为落后。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住房、设备、经济收入与开支、营养供应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而且会在精神层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但是物质条件仅仅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想要教育出完美的孩子需要在物质的基础上加强精神层面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统统给孩子把对孩子的爱理解成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

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中国人不切实际的竞争观念的影响即中国人会不自觉地追求一种不可能的状态或者目标: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在任何方面和别人竞争。

年轻的父母常常会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予最好的美食穿最好的衣服买最大、最好、最贵的玩具上最好的早教、幼儿园最好的中学等等。

在孩子尝试想要站起来探索世界的时候保护孩子不摔倒在孩子不小心摔倒之后迫不及待地抱起来安慰父母总是想当然地希望照顾、保护孩子期待他们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领导力、人际关系良好、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去爱、尊重他人并且能很好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完美个体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由一条鱼变成一条龙但事实上
却是事与愿违。

往往是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叛逆早恋不收拾房间不懂得爱别人还抱怨一切。

其实从个体成长的规律看糟糕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没有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性格特征却要求他们突然拥有;没有告诉他们懂得思考、独立、爱别人却要求他们在成人的一瞬间突然拥有这些技能这就是一种最常见的、错误的教育理念。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捷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父母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自己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做出表率而不是只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并以此作为条件要求孩子做很多成人和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当父母每天晚上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要求孩子不要触碰电脑而认认真真地写作业。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二
在教育方向上父母更重视智商的培养而较容易忽视情商教育。

培养孩子的性格以及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很多父母都很在意自己的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会刻意教育自己的孩子识字、读书从很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参加舞蹈、钢琴、乒乓球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只为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不落人后。

现在很多儿童从3岁左右就开始上幼儿园除了应有的游戏之外父母更加看重在幼儿园学到了几个字几个英语单词会背几首古诗等等。

等上了小学、初中孩子的学习压力会更大几乎每天写作业都到很晚学校的各种作业极大占用了儿童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并且家长也被绑架在这辆学习的战车上跟随着自
己的孩子冲锋陷阵起早贪黑地服务于孩子的学习。

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父母不会培养自己孩子的性格以及面对各种问题的应对方式。

而这恰恰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作为父母一方面要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性格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心理学很多理论证明: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性格特点以及世界观、价值观。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父母的影子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几乎全部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需要吃饱穿暖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付出足够的爱才能教育出完美的孩子。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三
在身体成长和灵魂的成长方面更多的父母关注身体教育而比较忽视灵魂的成长。

一个婴儿出生伴随着肉体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一个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一样的精神层面的灵魂也产生了。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从生理上帮助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高大健壮的男孩儿或者是高挑漂亮的女孩儿。

这个过程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成果也越来越显著父母付出无数的心血有明确的方向从每天的饮食、睡眠、穿衣到定时的疫苗、营养、疾病预防等等事无巨细每一对父母都会关注并积极地处理。

但是却有很多人不能注意到儿童灵魂的成长也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相比于可以看得见的生理的教育和培养人格方面的教育具有更多的隐蔽性也更加的困难。

灵魂的成长需要的是爱这个
字可以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鼓励、支持、物质无论是什么都表现为一种被关注和重视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换来爱消极的生活方式也会换来爱只不过可能充斥着更多的交易、讨好甚至战争。

比如说一个小孩可以通过好好学习来获得父母的爱也可以通过故意捣乱来得到父母的关注可以通过给其他小朋友礼物获得别人的爱也可以通过武力压迫获得别人的认可。

婴儿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爱如果成功了这种方式就会被强化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父母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变得扭曲就会出现很多可悲而又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就是灵魂没有得到健康成长的结果。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四
在教育方法上大多数父母更愿意遵循自身的经验和感觉。

但实际上儿童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律就会在无意中影响个体的成长。

所有的父母都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父母并不明确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是正确答案甚或是比较正确的选择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社会上的普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经验主要来自父母自身的童年成长经历。

童年的经历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童年期想要实现的愿望而没有得到的所以想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例如自己小时候喜欢音乐而没机会学就会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学习音乐的机会;自己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什么都买不起
那么会尽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是自己得到的而不喜欢的经验对于这部分的经验大部分会在自己教育的时候避免(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例如小时候遭受虐待的父母会尽力避免使用暴力手段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三种情况是无意识习得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这部分经验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的但父母往往注意更多的是那些自己缺乏的以及曾遭受过的不好经验那些有益的经验恰恰是在无意识当中传达到儿童身上。

比如小时候遭受虐待的父母会自然习得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长大后会采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总体而言基于自身的经历父母往往会在自己的教育中避免自己曾遭受的不好的经验而传达他们经历的或者认为正确的经验。

但是基于我们自身经历的、总结的经验是正确答案或者更接近正确答案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经历是有限的甚至是局限的这种局限往往容易导致矫枉过正的结果其后果甚至比原本他们经历过的更加糟糕。

例如小时候遭受父亲虐待的父母可能会为了避免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与孩子过分疏远又或者用过分溺爱的方式避免所谓的虐待这都会丧失教育孩子的机会。

综上所述父母要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以身作则从改变自己开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能推诿责任因为孩子麻烦就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或其他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分而不仅仅是玩具和美食父母的陪伴、支持能够起到比物质奖励更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

在未来生活
的竞争中仅仅有智力和学习好还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无意识教育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孩子实施很好的影响。

现代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与父母平时的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要想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智商、情商以及逆商等多种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各种知识儿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不能简单依靠自己的直觉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而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在成长的各个关键期培养其独特的能力而不要一味依靠自己的经验以及道听途说的宣传。

看过的还:
띐怉䣰ŏ䣰ŏⷤ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