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十五例)请翻译以下句子。

一、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二、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4、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5、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6、“……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四、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五、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七、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八、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九、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苗助长》)2、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史记•魏公子列传》)4、门下有毛遂者。

(《史记•平原君列传》)十、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十一、1、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2、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3、……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十二、1、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

(《左传•定公十三年》)2、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中山狼传》)3、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本纪》)4、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

”(《左传•宣公十二年》)十三、1、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

(《左传•襄公十七年》)2、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

(《五蠹》)3、项王未有以应。

(《项羽本纪》)4、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本纪》)5、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6、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十四、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项羽本纪》)2、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五、1、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庄子•天论》)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3、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参考答案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十五例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译文: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译文: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译文: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译文: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译文:(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译文: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译文: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译文: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译文: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

“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如: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诗经•豳风•伐柯》)译文: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

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如: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译文: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如: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译文: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译文: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四、“何以……为”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

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

“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译文: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

如: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译文: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如: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译文: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译文:(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如: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五、“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