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极大得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大胆探索、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和趣味性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划分学习小组。

在开始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之前,我先根据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和计算机基础以及能力倾向、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以及家庭、个性及守纪等情况,依照意愿进行模糊分组,使每个小组总体水平一致,但个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从而相互获得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等心理特点,在充分利用高科技所带来的便捷、灵活和高效的同时,我紧紧抓住两个字:“激趣”。

目标是让学生由厌学到乐学逐渐变成会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低年级学生对游戏、动画、生动美妙的情景、画面和动手操作等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这一切提供了无限的源泉和动力。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生动的景象,利用电脑向学生提供游戏和操作的空间,利用网络和小组学习的机制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讨论、研究的环境。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彩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一开课老师便出示制作好的课件,屏幕上立刻出现了闪烁、跳动并且变换颜色的几个拼音字母an、en、in、un、vn。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目光都集中到了电脑的大屏幕上,有效地把上节课所学的4个韵母进行了复习巩固。

接着教师又操作电脑进行广播教学,大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北京天安门和拼
音字母an,再点击鼠标后一只昂着头、咩咩叫的小山羊走进了画面,随即又出现
了拼音“yáng”,这时老师再适机教读“ang”发“昂”的音。

当学生看到美丽、
生动的图片和小动画后,感到非常兴奋,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拼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本节的新拼音之后,再让学生登陆校园网站,打开老师制作好
的网页,进入“拼音游戏”栏目进行图片和拼音字母的连线,学生在游戏中对新
知识进行了巩固。

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文(彩虹)”的网页进行合作学习,比一
比谁认识的生字最多,谁朗读得最好,在微机室里学生按照事先分配的小组进行
互助学习,边讨论边研究,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竞争意识
大大增强了,学生在合作、竞争中很好地掌握了课文和生字。

本节课教师将拼音字母的图片、小动画制作成课件、以网络广播教学的形式
传送给每一个学生看到。

而课文、生字、拼音游戏和画画等学习则由老师指导学
生动手操作电脑、浏览网页完成。

丰富多彩的形式、活泼形象的动画、美妙动听
的音乐极大地吸引着孩子,使他们深深陶醉在电脑语文的欢乐世界里。

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所获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媒体、网络查阅、搜集所需的学习资料而获得。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库。

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苹果落地》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预习课文,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整理并下载有关牛顿的小资料和其他一些外国的名人趣事,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查找、观察、联想,利用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去进一步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对所学知识
更感兴趣,使学生学得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称象》一课时,理解并说清楚曹冲称象的方法
和步骤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课本上描述曹冲称象的过程整整一大段,语言
严密、先后顺序和逻辑性很强,学生不容易读懂和说明白。

而将曹冲称象的过程
制作成一个小动画,让学生在网页上浏览、观看,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栩栩如
生的大象被赶到一艘大船上,船身开始下沉,然后在船舷上画了一条线,再把大
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学生在看了之后非常
兴奋,两人一组合作学习,一边操作电脑浏览网页,一边互相说称象的过程,课
堂气氛非常活跃。

最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补充把称象的过程生动、形象、具体、完整地说了出来,让老师都感到非常惊喜!
四、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教学中语文个性化学习,是以学生喜爱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走
进语文的殿堂。

在设计、教学《苹果落地》一课时,我把学生搜集的牛顿小资料和几个外国
名人趣闻故事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再把课文的内容和图片、要认识的本课生字,
一共四个栏目进行了精心地设计、编排和美化,制作成了许多张精美的网页,然
后进行了超链接,最后上传到学校服务器,使每一台电脑都能进入校园网站,使
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网页的浏览和观看。

还将一个大苹果落地的过程制成了一个
小动画,学生看了之后,都感到特别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个个都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浏览课文。

当学生认对了生字时电脑屏幕上就会出
现一个大苹果来奖励学生。

外国名人故事的选入,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阅读量,
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再如《称象》一课的学习难点是使学生明确曹冲称象的方法是在吸取了官员
们的两种方法的合理部分想出来的,即:得有一杆大秤;必须分成一块一块地称。

如果光凭学生说曹冲是如何想出好办法的,学生不可能领悟得那么透彻,而我将
官员们想的办法和曹冲想的办法以生动形象的图片的形式再现在网页上(见下图),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就能清楚、直观地明白:由于用大树做秤杆
太重,没人能提起来,可以用一艘大船来代替“大秤”;大象不能宰了,割成一
块一块地称,可以用一块一块的石头来代替,最后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总重量。

这样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浏览网页来进行个性化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借
助网络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五、利用网络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网络语文教学将教室扩大了有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学习时图文并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

在教完《称象》后,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有关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故事来看一看,以增进学生对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这种小故事的了解和兴趣。

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网页,获取了丰富的资料信息。

比如学生还找到了爱迪生、小林肯、爱因斯坦的小故事,古代彦文博、司马光的小故事……学生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自己的搜索结果。

在学生兴趣依旧时,老师又设计了几个生活中的小事例让学生来想办法解决:(1)如何取出大树下的皮球(2)如何取下树上的风筝(3)如何帮助没带钥匙的邻居奶奶进屋。

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纷纷说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以校园网和互联网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为背景和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充分发挥了学生创造性,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主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