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三十多年的历史,无锡工业以改革、发展、转型为主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无锡工业发展主要历程(一)第一阶段:城乡工业双轮齐动,乡镇工业异军突起阶段(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无锡市委、市政府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极大地释放了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等系列政策的实施,无锡市工业系统按照党中央改革开放总要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依托城市工业基础,掀起农村工业化浪潮,大办乡镇企业,带动制造业迅猛发展。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集体经济积累和借助“星期六工程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铸就了“说尽千言万语、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创造了影响全国、盛极一时的“苏南模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举、高中低技术并存、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基础,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产业迅速壮大,纺织、轻工、电子等行业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江阴县、无锡县占据了“苏南五虎”的2席,成为发展乡镇工业的典型。
无锡县荣获全国百强县第一名,被誉为“华夏第一县”。
1、无锡工业改革发展启动时期(1978-1981年)。
1978年6月,无锡市委召开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工业三十条》)广播动员大会。
8月,无锡市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奠定了把无锡市建设成为城乡结合、轻重兼备、技术先进,以生产高、精、尖轻纺产品为主,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主基调。
11月,江苏省在无锡市召开现场会,要求全省工交基建战线学习推广无锡市工业生产经验。
同年,无锡水泵厂试制成功两台全国口径最大的4.5米全自动调节轴流泵;无锡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试制成功焊接涤纶的接片机,经鉴定接近国外7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此背景下,无锡工业步入了改革发展起步阶段。
至1981年,无锡市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在这一阶段,无锡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历史最高值。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2:70.9:16.9,从业人员比重为47.3:41.3:11.4。
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9.6亿元扩大到1981年的78.9亿元,净增29.3亿元。
工业企业数达到646家,净增65家。
成为纺织、电子、机械、轻工、冶金、医药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业城市。
2、无锡工业改革发展加快时期(1982年-90年代初期)。
1982年市管县体制实施、撤销行政性公司;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决定;1984年5月,堰桥大胆探索,在乡镇企业管理上实施9方面改革,即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干部聘用制、工人合同制、工资浮动制、报酬惩罚制、干部退休保养制等,特别是前面的“一包三改”,较好解决了企业吃大锅饭的弊端,助推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5年3月,无锡市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起,无锡市围绕简政放权、改善企业外部条件、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企业机制改革,在工业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无锡市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6个工业经营责任制试点城市之一;同年,无锡市政府出台了《无锡市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至1990年,全市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785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8.6亿元,从业职工90.8万人,分别比“六五”末增加29家、68.4亿元和6.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56.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62.2亿元和利税总额22.4亿元,分别是“六五”末的1.1倍、2倍和1.8倍。
尤其是乡镇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市乡村两级工业企业13522家,比1986年净增2514家。
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24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8.2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08.8%、145.6%。
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位于上海、北京、天津、苏州和广州之后,列全国第六位。
1991年工业总产值555.5亿元,首次突破五百亿大关。
(二)第二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与接轨国际发展速阶段(90年代初-21世纪)这一阶段,无锡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精神以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强大动力,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进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打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结构,全面实行对外开放。
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塑造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并存,所有制经济格局不断健康、稳步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以及各种类型外资企业的蓬勃兴起,以纺织、机械、冶金等产业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无锡工业发展的速度、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是无锡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1995年突破2000美元,1999年突破3000美元,2003年突破5000美元。
至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1.7:60.5:37.8,工业企业数达456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970.1亿元,利税总额达482.2亿元。
1、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无锡工业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战略取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公有制企业改制转制;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权出售、资产出让等不同方式加速乡镇中小企业改制转制。
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无锡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政企不分的乡镇企业模式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新推动力。
(1)企业改制启动实施阶段(1991年-1995年)。
1991年起,市委市政府选择了无锡油泵油嘴厂等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重点进行企业综合改革试点。
1992年起,我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率先启动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
1993年,出台了《无锡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施办法》,并启动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选择了37家工商国营企业进行试点。
1994年起,市委、市政府作出组建和发展集体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四化”企业集团的决策,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并制定了《关于搞好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作方案》和《进一步搞好国有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推进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推广了18个现场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树立了企业管理标杆。
这期间,无锡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呈现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态势。
在此期间,企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到1995年底,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295家,比1990年净增103家。
并初步形成了以无锡小天鹅集团、双良集团、江苏阳光集团、捷达摩托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水平高的企业集团。
(2)企业改制跨越发展阶段(1996年-2000年)。
1997年至2002年间,无锡市被列为全国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28家企业实施破产,19家优势企业兼并26家弱势企业。
1997年,全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78.37%完成公司制改造,20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企业全面实施“两转五建一配套”改革;75%城乡企业完成改制转制,其中乡镇企业改制面已达到87%。
同时,围绕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及新型家电业、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业、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业、高档纺织及服装业五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适销对路优势产品群、以出口创汇为龙头的机电和传统类优势产品群、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类优势产品群。
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新产品,计算机硬盘、电脑传动臂、软磁盘等产品从无到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增长5.3倍;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业规模扩大,改装汽车增长4.6倍,油泵油嘴增长1倍以上。
至2000年,无锡市拥有工业企业35443家。
全部工业总产值2853.5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79.8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1.7倍、1.6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同步。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均位列第七位。
(3)工业行政管理体制调整阶段(2001至2005年)。
2001年4月,我市调整工业行政管理体系,撤销行业局,设定行业资产经营公司,后期又推动行业资产经营公司改制。
至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结构中,股份制企业的比重达到45.6%,比2000年提高了22.6个百分点;三资企业的比重达到33.1%,提高了10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的比重则降到3.7%,下降了9.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的比重降到14.9%,下降15.5个百分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比重降到2.6%,下降了8.7个百分点。
至2005年末,无锡市拥有工业企业45634家,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970.1亿元,是2000年的2.4倍。
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4628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56.1亿元,从业职工99.53万人;完成工业增加值1375.3亿元,工业总产值5720.3亿元,突破了五千亿元大关,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保持第7位,实现销售收入5657.46亿元,实现利税382.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3倍、2.7倍,工业经济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期间,200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2004年工业增加值跃上了千亿平台,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逐步迈入正轨,民营私营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地位显著提升,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至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24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2%,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46.5%。
私营工业不断壮大,至2005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524户,从业人数36.16万人,资产总额1082.4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9倍、4.1倍、13.4倍。
2、工业接轨国际发展阶段我市三资经济发展始于1981年创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江海木业公司,发展壮大于九十年代。
1992年,以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我市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外资、外贸、外经齐抓,形成了国有工业、乡镇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大力引进外资。
1992年底,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
1993年,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奠基,迈出了我市经济国际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