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乡镇企业转型现状及其对策分析【摘要】乡镇企业的发展曾经推动过苏南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经济加速发展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因此开辟了中国农民工业化的道路,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无锡是乡镇企业最早的缔造者之一,具有乡镇企业转型的有利条件,必须在充分考虑无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无锡的区位、产业基础的优势,开创具有无锡特色的乡镇企业转型模式。
【关键词】无锡;乡镇企业;转型一、乡镇企业的概念与背景乡镇企业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1983年实行政社(企)分开,撤销人民公社,在198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农牧渔业部的报告中,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最早起源于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县东亭乡。
首先,经过20世纪50年代处于萌芽时期、脱胎于传统家庭手工业的社队企业的发展。
然后,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农村社队以半公开或“地下”的方式创办了一些工业企业,20世纪60、70年代社队企业起步,至1978年底,江苏省拥有55496个社队企业,职工近2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2.26%,年产值达62.56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2.88%,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7.2%,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3.93%。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
最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江苏乡镇企业个数为1058369个,从业人员896.17万,总产值达到1447.16亿元,是1984年258.14亿元的5.61倍,年均增长33.3%。
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年总产值达到11388.48亿元,是1990年的7.87倍,年均增长22.91%。
新世纪以来,个体私营企业为乡镇企业增添了活力,曾经的乡镇企业正逐步转化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本文将从无锡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无锡乡镇企业转型的发展和实践。
二、无锡乡镇企业发展概况无锡乡镇企业经过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这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其原生性的弱点。
乡镇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较低,受制于上游厂商;缺乏自主创新和科研能力,产品竞争较为激烈;产权制度不明晰,权责不清,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为此,无锡市政府配合无锡乡镇企业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和实践。
1.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无锡破除gdp的思想束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业创新和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无锡积极发起和建立“7+1”(包括清华、北大、南大、东南、同济、复旦、上海交大7所国内知名大学和中科院)政产学研战略联盟,三年来与各级各类高校和科学院所签订合作项目1900多个。
在高新技术领域,无锡加快“三谷三基地”(即硅科技谷、液晶谷、生物医药谷、信息服务外包、基地流程外包基地)的建设。
从2007年8月起,两年内全市关闭“五小”、“三高两低”企业1421家,其中化工生产企业1181家,整改达标371家,关停并转沿湖工业企业53家,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
这既为无锡乡镇企业铺好了产业升级的平台,营造具有创新意识的大环境,也决定了它的高起点,企业的生产标准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投入要大大地提高,那些落后的产能已经不能适应无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发展战略。
2.进一步推进人才战略。
无锡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当地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60岁以上人口已占本地人口的16.69%,并且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2007年无锡常住人口中接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总数为45.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78%,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有0.76万人。
无锡市自2006年启动以招引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引进计划,计划用5年的时间吸引30名海外领军人才到无锡工作,设立了总额超过10亿的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对创业企业进行参股扶持。
“530”计划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利用很少的物质资源的投入、在很短的时间创造巨大的产值,这与乡镇企业过去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无锡所辖的崇安、南长、北塘、滨湖、惠山、锡山、新区等七区以及江阴、宜兴两市现已成为“530”企业的载体。
不仅如此,无锡地方政府十分关注职业教育改革,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规划用地18.59平方公里的、规划总人口15万人的藕塘职教园区的建立印证了无锡争做国内一流教育强市的决心。
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节约企业培训成本,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就业找到了出路,也使企业得到稳定、高素质的人才。
乡镇企业一般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为寻求更好的发展只有把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市政府将职教园区放在处于无锡西北的惠山区(原无锡县地区)的举措,无疑对无锡的乡镇企业老工业基地有很大的帮助,“近水楼台先得月”。
此举,不仅是无锡职业教育的一大试点和改革,而且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实训和研究基地,作为回报,乡镇企业投入部分资金给实训基地维持其运营,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企业实习,企业能够享受实训基地研究成果,这样职教园区和乡镇企业就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
3.产权制度改革。
1992年后,乡镇企业的发展登上巅峰,随即便走上滑坡。
199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以摆脱公有体制下产生的债务危机。
1994年以后,乡镇企业的贷款规模受国家信贷计划的严格控制,一些乡镇企业走到崩溃的边缘,不得不改制。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为民营经济理论解决了政治风险。
1998年第一次改制,改为股份合作制。
2000年按照《公司法》又进行第二次改制,公有股退出转让给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经营者持有股份最大化,极大地发挥原有的技术能力、销售渠道、经营人才等资源。
乡镇企业向多元化发展,形成私营企业为主,有限责任公司为辅,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集体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
1984年11月,江苏省首家乡镇企业与外商合资的江南模具塑化有限公司成立无锡市江阴周庄,很显然,无锡在乡镇企业的改革中体现着排头兵的作用,也正是无锡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使无锡乡镇企业始终走在最前沿。
如今,江苏红豆、江苏远东、江苏阳光、江苏海澜等等一批批曾经的乡镇企业已经登陆证券交易所,书写着乡镇企业新的神话。
三、无锡乡镇企业转型的思路与举措无锡乡镇企业虽说在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人才战略和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初见成效,但是无锡乡镇企业依然存在着环境较差、信息封闭、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环保、民间商会和交通区位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一定能够使无锡乡镇企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1.实行“环保新政”,除产业升级外,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排污的监治。
理论上,对排污的监制有三种工具:征收环境税或排污税、排污权交易和强制性技术。
经历太湖蓝藻事件后,无锡已尝试水污染排污权交易机制。
2007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有一项具体政策措施即为“研究开征环境税”。
无锡乡镇企业因其一般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比较大,经济转型需求比较迫切,应该呼吁上级政府加快环境税立法的进程。
对不同的企业在税负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强化政府激励机制,对修建排污设施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对实现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或者税收优惠;对愿意搬入工业集中区的企业给予土地转让优惠和税收优惠,政府进一步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这样也避免了污染监管难的问题,也方便污水管网的的统一建设。
通过政府和乡镇企业的协作努力,可以改变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家家冒烟”分布分散的格局,可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比较好的配套服务,可以便于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
2.进行民间商会的改革。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移,虽然2007年无锡市政府已经与协会分家,即“三脱钩”(与政府部门在人员、办公场地和经费上脱钩),部分职能已经向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转移,但是目前保留的职能如果不转移的话,行业协会无法更好的发挥职能;合并部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重叠就像行政机构的重叠一样,各个小行业协会各自为营,无锡乡镇企业发达,基本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可以将某一大门类的集中成立行业协会,容易产生规模效应,这样能够更好的集中组织本市的资源来参与外地市场蛋糕的划分;政府要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行业协会面临着经费紧张、人员缺乏、治理松散等问题,政府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完善和规范行业协会,引导行业协会有序健康地发展。
通过行业协会的平台,许多乡镇企业的起点可以提高,他们能够得到行业内第一手的资料,本行业内的信息可以实现透明化,这样有利于公平竞争。
同时,行业协会能够实现行业内的帮扶职能,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这样,可以一改乡镇企业“孤军奋战”的现状,由于乡镇企业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相对而言缺乏竞争力,如果能够实现组团发展、组团考察,就不仅能够提高生意成功机率,而且可以吸取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
正好行业协会能够组织好平台为每一位成员提供服务从而有利于每一位协会成员的长期发展。
3.利用无锡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自从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京沪高铁、沪宁城铁的建设,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势在必行。
无锡处于沪宁线中心位置、苏南井字形交通枢纽的位置,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沪宁、锡澄、锡宜三条高速贯穿全境,通过无锡互通连接长三角各主要城市,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位于无锡高新区境内,至此无锡形成了水陆空全面协调发展。
无锡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无锡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的机会,优化产业布局,乡镇企业分工不够明确,专业水平低,结构趋同,政府如果能够运用行政手段来确定区域重点产业,聚合产品上下游的整条产业链。
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弱化入园企业指标考核,转之对产业链的完整性进行考核,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镇企业进入园区的积极性。
产业聚集不仅能够产生规模效益而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也会随之完善,这将大大地改善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
园区的建立更多地考虑交通因素,专业不同的产业园区应该根据自身供产销的主要渠道来选择靠近空港、运河、高速站口或者高铁城铁,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利用交通因素。
参考文献:[1]吴敬琏.黄少卿.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2]顾介康,吴先满.改革开放30年:江苏经济发展的道路与特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jstj/tjsj/ndsj/.作者简介:胡文明(1989-),男,江苏无锡人,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08财务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