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儿歌
(三)变换视角,避免雷同
(四)向传统儿歌学习—— 旧瓶装新酒
(五)反复修改,去粗取精
分别为婴儿、幼儿各创作一首儿歌,形式手 法不限。
2.抓住儿歌特征去品味儿歌。
(美口悦耳是优秀儿歌的物质,鉴赏时应着 重反复诵读、品味,享受儿歌带给我们的独特 美感)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不下来。 咪咪咪,猫咪来, 咕噜碌碌滚下来。
3.整体感受作品
(这一阶段是认识、品味、欣赏作品的形式 和内容,获得审美享受的阶段)语言美、声 律美、技巧美、意象美、意境美、意旨美。
语言浅显、口语化;三五七言句式排列,错 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象声词的使用使儿 歌的形象生动可感。
2.形式活泼,歌戏结合,富有情趣
儿歌是诗歌的一种,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也 表明了幼儿生活的丰富多彩。 幼儿喜欢游戏,儿歌适应幼儿的生活,具备了 游戏性。儿歌富有韵律的语言成了幼儿游戏的 口令,游戏和歌谣的结合是儿歌一个鲜明的特 点。
了解儿歌的起源、发展;
掌握儿歌的功能与特点、分类;
熟悉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学会鉴赏儿歌; 学习创作儿歌
第一节 儿歌概说
一、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 子谣”、“孺子歌”、“小儿语”。儿 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 发展演变而来的,主要以口耳相传的形 式传播。
《子字歌》
谁在水里穿裙子,金鱼在水里穿裙子。 谁在天上推剪子,小燕在天上推剪子。 谁在草丛扯锯子?螳螂在草丛扯锯子。 谁在屋角织网子?蜘蛛在屋角织网子。
第二节 儿歌鉴赏
•儿歌鉴赏包括“鉴” 与“赏”两层意思。 我们应如何鉴赏儿歌 呢?
1.以将来的工作对象——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和 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选择上乘的优质儿歌。 (这一阶段活动属于“鉴”的范畴。)
7.谜语歌
是以歌谣形式作谜面的谜语,它是一种语言 游戏,也是一种智力竞赛游戏。 谜语歌有三部分:谜面、谜底、谜目。 谜面是描述被竞猜事物特征的歌谣。 谜底是被竞猜的事物。 谜目是对谜底的提示。 功能:它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又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能力。
有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 有时像把弯刀。
三、儿歌的主要特点:
1.语言浅显,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儿歌作为一种口语艺术,语言要求浅显,明 白易懂。儿歌经常运用摹状,摹声,摹色等 表现手法,对人、事、景物作具体描写,突 出它们的形态、声音、色彩;也经常运用比 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绘声绘色的进行生 动形象的描摹。
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吱儿吱儿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醋和布》 有个小孩张小路,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打翻醋,醋湿布。
6.连锁歌(连珠体、连句、衔尾式)
特点: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 作为下句的开头,随韵接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歌词往往不完整,没 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连用谐音,节奏
4.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
(这一阶段是阅读提升与审美创造阶段。) 诵读、品味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文化背 景、生活经验展开类比与联想,进行再创作, 完成儿歌鉴赏的全过程。
“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萨克姆雷特”
第三节 儿歌创作
儿歌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 式。一首优秀的儿歌不仅很快口耳相 传,广为诵唱,而且可以代代相继, 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同时,学会为孩 子们创作儿歌,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 生必备的专业素养。
学习创作,应把握:
(一)贴近幼儿生活,贵在率真自然。
怎么来?
怎么来? 抱着来? 怎么来? 背着来? 骑在爸爸肩下来。 坐在妈妈车上来。 牵着奶奶手儿来。 挺着胸膛自己走着来。
(二)既要有浓郁的儿歌味,又要 将儿歌当诗写
儿歌是语言的珍珠,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诗;
写儿歌要准确把握住儿歌的特点;
体裁特点是顺口悦耳,口语化、音乐性。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绕口令 6.连锁调 7.谜语歌 8.颠倒歌 9.字头歌
1.摇篮曲(催眠曲\摇篮曲)古时称抚儿歌
具有以下特点:
美好的情感,温柔的声调,舒缓的节奏, 优美的旋律等。
如: 《摇篮曲》、《睡吧,小宝贝》
付林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摇篮曲》 对将要入睡的孩子摇篮曲的内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温柔悠扬的声调和有节奏的摇晃所 形成的静谧温馨的氛围,能给孩子一种满足 感、安全感,从而笑靥进入梦乡。
《谁会爬》
谁会爬? 虫会爬。 虫儿怎样爬? 许多脚儿向前爬。 谁会游? 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 摇摇尾巴点点头。 ……
5.绕口令(拗口令、急口令)
含义:是利用一些读音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口的 儿歌。 特点:由于语音拗口,却又要求清晰,正确、流畅 地念出,稍不留意就会读错或念不下去,引人发笑; 当读得又快又准确时,又产生极大的快感。 功能:结构巧妙,短小活泼,读来拗口,听来幽默 。 风趣,可训练幼儿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 口语能力。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又是促进婴 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
鲜明,韵律感极强,生动有趣,顺口易记。
《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2.游戏歌:
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 游戏,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 心健康,增长知识。如:
斗虫虫, 咬手手, 木叽木叽——飞
3.数数歌:
这是一种将数字和歌谣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游戏 儿歌,是融知识于富有情趣的文学形式的形式化教 育方式。
它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数的概念,训练幼儿的抽象思 维能力,同时也能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 野。
3.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主题单一 《吃豆豆》
吃豆豆,
长肉肉,
不吃豆豆瘦精精。
《爬》 爬台阶, 往上跑, 往上跑, 回头瞧, 爸爸妈妈没我高。
《雨点》
小雨点,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
儿歌短小、集中、洗练。非常切合婴幼儿 的口吻。
四、儿歌的分类和特殊艺术形式
民间流传
▲儿歌的分类
作家创作
▲特殊艺术形式
二、儿歌的概念和功能
(一)概念
☆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的顺口易懂的短小诗歌。 。 ☆是婴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 式。
☆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活在孩子们口头的 文学。
功能:
☆ 婴幼儿专用的精神食粮,最具“人之初文 学”。 ☆ 培养婴幼儿思维、发展智力、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训练语言、培养道德
谜底:月亮
8.颠倒歌(错了歌、古怪歌、滑稽歌)
它故意颠倒事物的正常关系和特征,把 自然界或社会现象有意的扭曲造成荒唐、 古怪的感觉和诙谐、滑稽的情趣,达到 以反衬正的目的。同时也使孩子们觉得 很开心、有趣。
《四川儿歌》
河里石头滚上坡,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外婆, ……
9.字头歌: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歌形式。 这种儿歌是每句最后一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 语言亲切而风趣,有很强的韵律感,深受婴幼 儿喜爱。 有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等。 如:
《七个阿姨不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 子、梨。
4.问答歌(对歌)
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内容的一种儿歌,往往被 作为幼儿的群体游戏形式。
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来描述儿童可感知 的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 鉴别事物的能力。
• 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质朴、奇妙、瑰丽、 富有幻想与童趣。我们成人固然不可能再回到 童年,但要做好婴幼儿与文学的中介,当好婴 幼儿与儿歌之间的“桥梁”,就必须怀着一颗 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婴幼儿的眼光去观察,以 婴幼儿的耳朵去聆听,以婴幼儿的心灵去用感 受、体验,深入理解儿歌,让作品先感动自己, 再经过自己的再创造去感动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