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音乐教学目的:1、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乐府的设立与变迁2、俗乐的发展3、乐器的发展4、音乐理论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秦立国很短,只有14年时间,但它却并不是过渡性质,而是开创性质,汉只是承袭秦的制度而已。
在音乐上,汉就承袭了秦创立的乐府机构。
秦代管理音乐有两大机构。
其一是“太乐”,从属于“奉常”,“奉常”是掌礼的,所以“太乐”是管的礼仪音乐。
另一就是“乐府”,从属于“少府”,“少府”的职能是搜罗全国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挥霍,所以“乐府”也就是搜罗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机构了。
一、乐府1、乐府的设立与变迁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大概在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
汉代的乐府是主管俗乐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数千人,象汉代乐府这样大规模的音乐机构,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很少见的。
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此外,乐府中的乐工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还研究理论、演奏和演唱。
汉代乐府的设立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在汉武帝时达到空前的繁荣地步。
民间音乐的盛行对于统治阶级提倡的雅乐无疑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在汉哀帝时期撤消了乐府,西汉乐府存在了106年的时间,至此宣告结束。
乐府机构虽然取消了,但是重视民间音乐的社会风气在当时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无论是富豪,还是百姓,依然沉湎于世俗音乐当中,说明了民间音乐的传播不是统治者能够限制得了的。
乐府的设立,虽然主观上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宫廷享乐的需要,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千百年间中国音乐的发展,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汉代以后,各朝虽仍有乐府机构,却不再大规模地进行民间歌谣的采集工作,比起汉代乐府取得的成就,已经大为逊色了。
乐府一词的词义后来扩展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于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其三是曾和音乐相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2、李延年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能的人物。
李延年是中山人(今河北唐县、定县一带),这个地方是具有音乐传统的歌舞之乡,他的父母兄弟也都是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他自己由于犯法受到刑罚,当了太监,在宫中管理猎犬,由于他懂音乐,能歌善舞,终于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协律都尉。
李延年的妹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舞跳得很好,得宠于汉武帝,立为李夫人,他的长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后征战立功,被封为西海侯。
在封建社会,一荣俱荣,李延年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
但他后来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李夫人死后,他渐渐失宠,长兄李广利投降于匈奴,其弟李季“奸乱后宫”而受到株连,以至全家都被汉武帝处死。
李延年擅长作曲,而且善于吸收外来音乐的白归养料而进行音乐创作,据《晋书‧乐志》记载,他曾根据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的乐曲,充分显示出他高度的作曲技巧和敏捷的艺术才思。
值得注意的是,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的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的人才,为民族音乐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他既是一位能歌善舞、擅长作曲的音乐家,又是一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汉代乐府形成重视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应该说与李延年的亲自提倡是分不开的。
二、俗乐的发展(问答153)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得到了发展。
世俗音乐的潮流不断发展壮大。
各种音乐形式在不断出现、发展和完善之中。
“相和歌”、“鼓吹乐”、“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它们对当时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1、相和歌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徒歌(清唱)——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唱)。
节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和笙、笛、琴、瑟、琵琶、筝一起为相和歌伴奏。
相和歌的高级形式是大型的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到魏晋南北朝时,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
[相和歌的音乐形式]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
引﹐即引子。
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
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
由若干“解”组成。
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
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
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
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
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相和歌的兴起] 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
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
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
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
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
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
[汉代的相和歌] 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
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流楚窈窕》﹑《今有人》。
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文人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
如《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
如《饮马长城窟行》﹐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的身影。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一尺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他常常想念共聚的欢愉。
这部作品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
《妇病行》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
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像﹐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
如《善哉行》﹑《西门行》﹑《步出夏门行》与东汉时所作的《董逃行》等曲﹐均与汉代统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关。
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门太守行》这样的作品。
前者为东汉时辛延年所作﹐它通过一个卖酒姑娘义正词严地斥责一个仗势欺人的权贵家奴的故事﹐歌颂了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后者颂扬了东汉时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涣的业绩﹐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羽林郎》。
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
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
题为《羽林郎》可能是以乐府旧题咏新事。
首四句是全诗的故事提要,不仅交待了两个正反面人物及其矛盾冲突的性质,而且一语戳穿了所谓“羽林郎”不过是狗仗人势的豪门恶奴这一实质,从而提示出题目的讽刺意味。
“霍家”,指西汉大将军霍光之家。
“酒家胡”,指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因两汉通西域以来,西域人有居内地经商者。
“胡姬年十五”以下十句,极写胡姬的美貌俏丽。
年轻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在明媚春光的映衬下益显艳丽动人:你看她,内穿一件长襟衣衫,腰系两条对称的连理罗带,外罩一件袖子宽大、绣着像征男妇合欢图案(例如鸳鸯交颈之类)的短袄,显出她那婀娜多姿的曲线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再看她头上,戴着著名的蓝田(长安东南三十里)所产美玉做的首饰,发簪两端挂着两串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一直下垂到耳后,流光溢彩而又具有民族特色。
她那主高高地挽着的两个环形发髻更是美不胜言,简直连整个世间都很罕见,甭说她整个人品的美好价值无法估量,单说这两个窈窕的发髻,恐怕也要价值千万。
以上运用了白描、夸张、骈丽、借代等多种手法,从胡姬的年龄、环境、服装、首饰、发髻诸方面着力铺陈、烘托胡姬的美貌艳丽。
经过这段风光旖旎的描写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改写第一人称手法,让女主人公直接控诉豪奴调戏妇女的无耻行径。
“不意”承上启下,意味着情节的突转,不测风云的降临。
“金吾子”即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
西汉冯子都不曾做过执金吾,东汉窦景是执金吾,但不属于“家奴”,故此处称豪奴为“金吾子”,显然是语含讽意的“敬称”。
“娉婷”,形容姿态美好;此句指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你看他派头十足,驾着车马而来,银色的马鞍光彩闪耀,车盖上饰有翠羽的马车停留在酒店门前,徘徊地等着他。
(“空”,此作等待、停留解)他一进酒店,便径直走近胡姬,向她要上等美酒,胡姬便提着丝绳系的玉壶来给他斟酒;一会儿他又走近胡姬向她要上品菜肴,胡姬便用讲究的金盘盛了鲤鱼内片送给他。
恶奴要酒要菜,显然是为大摆排场阔气;而两次走近(“说”即近意),则分明已露动机不纯的端倪。
果然,在他酒酣菜饱之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欲火,渐渐轻薄起来,公然对胡姬调戏:他赠胡姬一面青铜镜,又送上一件红罗衣要与胡姬欢好。
以上十句是第三崐层:写豪奴对胡姬的垂涎和调戏。
最后八句写胡姬柔中有刚、义不容辱的严辞拒绝。
胡姬面对倚权仗势的豪奴调戏,既不怯懦,也不急躁,而是有理有节,以柔克刚。
她首先从容地说道:“君不惜下红罗前来结好,妾何能计较这轻微低贱之躯呢!”(裂:《广雅·释诂》:“裁也。
”古人从织机上把满一匹的布帛裁剪下来叫“裂”)仿佛将一口答应,实则是欲抑先扬,欲擒故纵。
下文随即转折:“但是,你们男人总是喜新厌旧,爱娶新妇;而我们女子却是看重旧情,忠于前夫的。
”这与《陌上桑》中“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如出一辙,只是语气稍委婉而已。
其实,十五岁的胡姬未必真有丈夫,她所以暗示自己“重前夫”,亦如罗敷一样,一则表明自己忠于爱情的信念,更主要的则是权借礼法规范作为搞暴的武器。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语气较上婉而弥厉:“既然女子在人生中坚持从一而终,决不以新易故,又岂能弃贱攀贵而超越门第等级呢!”真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多谢”,一语双关,表面是感谢,骨子却含“谢绝”。
“私爱”,即单相思。
“区区”,意谓拳拳之心,恳挚之意。
这结束语更耐人寻味:“我非常感谢官人您这番好意,让您白白地为我付出这般殷勤厚爱的单相思,真是对不起!”态度坚决而辞气和婉,语含嘲讽而不失礼貌。
弄得这位不可一世的“金吾子”,除了哭笑不得的尴尬窘态,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还能会怎么样呢?2、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