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教:
唐朝积极提倡各种宗教。
当时从波斯传来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此外伊斯兰教也随大食商人在长安等地流传,但主要是在西域胡商中流传,唐人信仰的并不多。
在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势力最大,影响最深。
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
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
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等,以壮大道教的势力。
玄宗还派人四处搜寻道经,编纂《道藏》3744卷。
当时两京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庙,道观也很多,仅长安就有三十所。
据统计,到884年(中和四年),全国共有1900余所道宫,道士达1.5万余人。
佛教在唐代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
各派虽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却是相同的,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安心现状,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在诸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
以慧能(638年~713年)为代表的禅宗,兴起晚,但影响却远超其他各派。
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
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一为神秀,一为慧能,神秀创立北宗,慧能创立南宗。
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四句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就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
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看不到出路的广大百姓,对于灵魂空虚的地主官僚有很大吸引力。
因此,南宗战胜了北宗,得到广泛流传。
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
整个唐代,佛、道二教的斗争一直很激烈。
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压在佛教之下。
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听从道士的建议下令灭佛。
宣宗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
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
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在与道教的斗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