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村改革,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不断优化。
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带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些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了人力资源,推动了城镇化经济发展。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持续的生产性资源,也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甚至人力资本,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也是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稳定与持续的重要因素,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
在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规模大,农村人力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人力资源素质比数量更重要。
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却往往存在受教育水平较低,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缺乏有效的劳动技能水平,造成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农民收入增加,不利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本文主要聚焦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城镇化发展推动下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有现实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1.农村人口数量多,人力资源规模大。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人力资源规模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XX 年末,全国农村人口5.64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40.42%。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方式,
向城镇转移。
20XX年末农村就业人员3.4亿,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44%。
其中,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8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近50%,比20XX年增长了0.6%,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分别占60%和40%。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预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增加。
2.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源文化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投入,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
但是,农村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以农民工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XX 年农民工总体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3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受教育水平较低。
而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务工人员,20XX年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农民工占13.5%,比本地农民工高6.1个百分点。
由小见大,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受教育水平低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这决定了我国农民人力资源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整体劳动素质方面都较低。
3.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结构性不足,青壮年流失量大。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各地区农业发展差异较大,导致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结构性利用不充分问题。
特别是西北、东北等广大北方地区农业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人力资源使用率也随着农作物生长期具有周期性,人力资源闲置形成季节性特征。
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郊区及临近农村地区农业种植量减少,农村人力资源以青壮年为主开始向城镇转移,青壮年人力资源流动性大,这部分人恰恰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
而以中老年为主的农村人力资源则兼顾土地
种植和本地务工,带来农村地区留守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失衡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4.生产技能受限制,技术水平不足。
我国农村人口较低的受教育水平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长远发展和有效利用。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而农村劳动力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导致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快速掌握现代知识与技能。
另一方面,较低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传统思想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对知识与技能的认识不足,即使有部分农村人力资源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受限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也无法接受系统的现代生产技能与技术培训,导致自身能力无法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乡发展不均衡形成农村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
尽管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迅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仍然很大,城镇化规模扩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
但是,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层次仍然不够优化,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不足,对人力资源能力要求相对不高。
在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力资源转移中,农村劳动力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城镇化高水平人力资源需求和农村大量人力资源闲置的结构性匹配矛盾。
城乡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不足。
2.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二元结构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推动作用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形成城乡二元就业市场,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比较典型的体现在户籍管理制度下的教育公平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人力资源进入城镇后,虽然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在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却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福利,而农村在城镇化冲击下也不再具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源陷入“融不进城市又回不去农村”的尴尬境地,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和城镇化进程。
3.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农村人才培养陷入困境。
教育体系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教育体系迎合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趋向于以工业化为主,应用性专业普遍服务于第二、三产业。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具有衔接性和一致性,大量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升学走出农村,农村教育投资越大,培养的人才越多,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
而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却由于城乡不均衡无法吸引人才而出现短缺。
同时,职业教育的城乡差异巨大,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短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农业技术人才供给。
4.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制约人才价值发挥。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的特点,以及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存在使用上的季节性不均衡、劳动力转移的年龄结构失衡以及人才培养与流失等问题,这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价值发挥。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对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农村人才培养与人才吸引力却是短板。
这与农村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有关,我国普遍缺乏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培养与分配机制,农业农村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困难,错失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机会,更遑论合理分配人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的原因
1.农村地区技术发展不足,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以小农生产为主,农村地区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不足,技术水平落后,这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意识,很多农村地区成为被动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源意识里仍然将农业和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向城镇转移仅是被动的作为暂时的替代选择,主观上不存在开放思维,接受新技术新能力的意识。
尽管部分农村劳动力能够认识到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但是受到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学习新技术新能力力不从心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仍然倾向于以体力劳动获得收入,而不是通过接受再教育培养新技能。
2.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农业实用型人才培养。
在市场经济下,农村地区对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需要政F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虽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也在增加,有效改善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
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农村发展缺乏的是实用型农业人才,而农村经济无法对高层次人才产生有效吸引力,只能对本地区人力资源进行就地培养。
然而,尽管政F已经开始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总量和农业发展需求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