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血性疾病概述课件

出血性疾病概述课件

4、肝素 抗FXa及凝血酶,作用与AT相关:肝素与AT结合, 致AT构型变化,活性中心暴露,变构的AT与因子Xa或凝血 酶以1:1结合成复合物,致灭活。
出血性疾病概述
l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 组成 纤溶酶原(PLG) 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u-PA) 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纤溶系统激活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化学物质及药物:如药物性紫癜
营养不良
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
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动脉硬化,机械性紫癜,体位性紫
癜等.
出血性疾病概述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数量异常 l 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化疗 及放疗后的骨髓抑制;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发病多与 免疫反应有关,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③ 血小板消耗过度: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④血小 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等
出血性疾病概述
皮肤、粘膜出血
出血性疾病概述
l 正常止血机制 l 正常凝血机制 l 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l 出血性疾病分类 l 出血性疾病诊断 l 出血性疾病防治
出血性疾病概述
正常止血机制
一、血管因素 血管收缩是对出血最早的生理性反应。 血管受损→局部血管通过神经反射及多种介质调控发生收缩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出血性疾病概述
概述
➢ 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可自血管外流或渗出。此时,机体 通过一系列生理性反应使出血停止,这一过程即为止血
➢ 止血过程有多种因素参与,并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 化反应
➢ 因先天性或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血小板、凝 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止血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 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血管损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称 为出血性疾病。
参与止血过程
出血性疾病概述
正常止血机制
三、凝血因素 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外源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在磷脂等参
与,经过一系列酶解反应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血栓填塞于血管损伤部位,停止出血 凝血过程中形成的凝血酶等还具有多种促进凝血及止血的
重要作用。
出血性疾病概述
止血机制及各相关因素示意图
出血性疾病概述
→管腔变窄、破损→伤口缩小或闭合 ➢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在止血过程中有:①表达并释放血管性
血友病因子(vWF),致血小板在损伤部位黏附和聚集;②表达 并释放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凝血;③基底胶原暴露,激 活因子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④表达并释放凝血酶调节蛋 白(TM),调节抗凝系统
出血性疾病概述
蛋白原缺乏及减少症,遗传性FⅩIII缺乏及减少症
l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如脾切除术后等
出血性疾病概述
血小板质量异常 l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血小板病。 l 获得性:可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
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引起。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凝血异常
先天性或遗传性 l 血友病A、B及遗传性FⅪ缺乏症 l 遗传性凝血酶原、 FⅤ、Ⅶ、Ⅹ缺乏症,遗传性纤维
激活FX后→纤维蛋白形成是共同途径(经典途径)。在Ca2+存在,FXa、 FV与磷脂形成复合物,此即凝血活酶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凝血机制
二、凝血过程 2、凝血酶生成 血浆中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凝
血酶(蛋白分解活性极强)。凝血酶形成是凝血连锁反应中 的关键 凝血酶的多种作用: ①反馈性加速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变,作用远强于凝血 活酶; ②诱导血小板的不可逆聚集,加速其活化及释放反应; ③激活FⅫ; ④激活FⅫI,加速稳定性纤维蛋白形成; ⑤激活纤溶酶原,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
凝血机制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凝血机制
二、凝血过程: 1、凝血活酶生成
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细胞表达TF并释入血流。TF与FⅦ 或FⅦa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形成TF/FⅦ或TF/FⅦa复合物,两者均可激 活FX。 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完整性破坏,内皮下胶原暴露,FⅫ 与带负电荷的胶原接触而激活,转变为FⅫa。FⅫa激活FⅪ。在Ca2+存在, FⅪa激活FⅨa。FⅨa、FⅧ:C及磷脂在Ca2+的参与形成复合物,激活FX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凝血机制
二、凝血过程 3、纤维蛋白生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依次裂解,释出肽A、肽B, 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单体自动聚合,形成不稳定性纤维 蛋白,再经FⅫIa的作用,形成稳定性交联纤维蛋白
出血性疾病概述
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
经典凝血反应模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的凝血反应模式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出血性疾病概述
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一、抗凝血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抗凝血酶(AT):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灭活因子Ⅹa
和凝血酶,Ⅸa、Ⅺa、Ⅻa,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
2、蛋白C系统: PC APC APC-PS 灭活因子Ⅴ、Ⅷ 凝血酶:PTSM 激活PLG(纤溶酶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对抗因子Ⅹa、TF/Ⅶa (Ca2+ )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出血性疾病分类
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将出血性疾病分为以下类型 l 血管壁异常 l 血小板异常 l 凝血异常 l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l 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出血性疾病概述
血管壁异常
l 先天性或遗传性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先天性结缔组 织病
l 获得性
感染:如败血症
过敏:如过敏性紫癜
正常止血机制
二、血小板因素 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GPⅠb) 作为受体,通过vWF的桥梁,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内皮下胶 原纤维,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受损血管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通 过纤维蛋白原互相连接而致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释放反应:聚集后的血小板活化,分泌或释放一 系列活性物质,如血栓烷A2(TXA2)、5-HT等
凝血机制
l 血液凝固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酶原)被有序、 逐级放大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活性的凝血因 子的过程→“瀑布学说”的系列酶促反应。凝血 的最终产物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
出血性疾病概述
一、凝血因 子:
Ⅰ、Ⅱ、Ⅲ 、
Ⅳ(Ca2+ ) 、Ⅴ、
Ⅶ、Ⅷ、Ⅸ 、Ⅹ、
Ⅺ、Ⅻ、 XⅢ 、
PK、 HMW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