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课件-出血性疾病
临床上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形成和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为特征。
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 慢性型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男:女为l:4。
什么是紫癜??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发病有密切关系。 ① 急约80%的急性ITP病人,在发病前的2周左右有
4、其他:可有不同程度正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贫
血。
(四)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创伤。
避免应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抑制功能的药物。 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药物:氯噻嗪类、雌激素 破坏血小板药物:奎尼丁、奎宁、氨基比林、消炎 痛两者作用:抗肿瘤化疗药、氯霉素、磺胺类、
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等
3、脾切除:减少血小板抗体产生及减轻血小板的破坏。有
效率70%,无效者对糖皮质激素用量可减少。
适应症: – 糖皮质激素治疗3-6月无效; – 激素维持剂量超过30g/d; – 激素使用有禁忌症 禁忌症: – 年龄小于2岁, – 妊娠时,
– 出血严重者,不能耐受手术。
4、免疫抑制剂 不作首选药物,与激素合用以提 高疗效及减少激素用量。 最常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情严重时血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五)诊断要点
1、发病前1-3周有呼吸道感染史。
2、特征性四肢皮肤紫癜表现,可伴有腹痛、关节肿 痛、血尿症状。 3、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炎或紫癜。
(六)治疗要点
1.病因防治:防止感染,避免各种过敏因素。
3.关节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
等,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4.肾型:过敏性紫癜肾炎病情最严重。严重者可发
展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甚至发生尿毒症。
5.混合型:以上临床表现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
并存,则称为混合型。
(四)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病
系统过度吞噬破坏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
Hale Waihona Puke 3、肝、脾与骨髓因素: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病人
产生PAIg主要部位,病人做脾脏切除后,多数血
小板计数上升,血小板抗体有所下降;与抗体结
合的血小板在通过脾时易在脾窦中滞留,增加了
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的可能性。 4、其他因素:女性:青春期后与绝经期前易于发病, 可能是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促进单核-巨噬细 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破坏有关;毛细血管脆性
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主要为获得性疾病。
抗凝药物过量(肝素),溶栓药物过量
中毒(蛇咬伤) 凝血因子抗体的形成
5、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疾病概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 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亦称自身免 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项
目
ITP
免疫导致血小板破坏。
过敏性紫癜
免疫导致毛细血管炎。
发病机理
起病情况 临床表现 皮肤紫癜 实验室检查
分急性和慢性型。 皮肤粘膜紫癜为主。 没明显规律。
起病都急。 不同类型,表现不同。 多对称位于下肢及臀。
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 血小板正常,出凝血时间正常。 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 性。
(一)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溶机制
1、止血机制:正常人小血管受损后引起出血,几 分钟内可自然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其过程可分为血管收缩-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三个环节。
血小板作用最为重要。当血小板的质与量发生异常
时,可导致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1)血管因素:最早的生理反应是,局部血管收
治疗
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 抑制剂、丙球
去除病因、抗过敏、糖皮质激 素
护理
预防和避免加重出血
寻找及避免致病因素
出血性疾病护理
护理措施
1.休息与环境: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注意卫生及营养,避免使 用曾过敏食物,勿食过硬刺激性食物。
3.病情观察:观察皮肤出血部位及范围,注意有无
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 (1)凝血活酶(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
(2)凝血酶生成(凝血酶原的激活);
(3)纤维蛋白生成。
血 液 凝 固 过 程
3、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除凝血系统外,人体还存在完善的抗凝及纤溶系统:
凝血—抗凝;纤维蛋白形成—纤溶;
维持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流通畅。
(1)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①抗凝血酶(AT)
增高,可加重本病出血症状。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型:多见于儿童。 (1)起病方式:病前1-2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特别是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
(2)出血:
① 皮肤:主要表现四肢、鼻腔 口腔、牙龈出血, 也可出现广泛的皮肤,可有紫癜、瘀斑,甚至形 成血疱、血肿。 ② 内脏出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颅内 出血: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 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免过敏原、监测出血病情、规范用药及健康教育。
谢谢!
缩—管腔狭窄—伤口缩小或闭合。是通过神经反
射及多种介质调控完成。
(2)血小板因素: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通过粘附、
聚集及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 (3)凝血因素:血管内皮受损,启动外源及内源性 凝血途径,在PF3的参与下经过酶解反应形成纤维 蛋白血栓。血栓堵塞于血管损伤部位,使出血得
以停止。
血管受损
胶原暴露
③ 出血广泛或出血量大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甚至失血性休克。
2、慢性型:以40岁以下青年女性多见。
(1)起病方式:起病隐匿,检查时偶尔发现。
(2)出血倾向:
多数轻而局限,常反复发作。皮肤及粘膜瘀点、瘀 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鼻出血、牙龈出血很常见。
严重内脏出血少见。女性病人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要 或唯一表现。 部分病人可因感染等使病情骤然加重,出现广泛、 严重的内脏出血。
过敏表现。本病多见与儿童及青少年,以春秋季
节多见。
(一)病因
–感染:最常见 ,溶血性链球菌 ,风疹病 毒、水痘。 –食物:鱼、虾、蟹。 –药物 :抗生素、磺胺类。 –其他:花粉、尘埃、疫苗。
(二)发病机制
过敏源
机体产生变态反应 毛细血管炎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三)临床表现
起病急,多数病人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 史,随之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五种类型: 1.单纯型(紫癜型):最常见。紫癜多位于下肢及 臀部,常对称分布。 2.腹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症。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第四节
出血性疾病病人护理
一、概述
血管受损时,血液自血管流出或渗出。机体通过 一系列生理反应使出血停止,即为止血。 因止血功能缺陷而引起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血管
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即为出血性疾病。
发生机制包括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小板质
和量的改变、凝血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关节、消化道、肾脏等受累情况。监
测血小板和出血时间。
4.用药护理:用抗组胺药期间避免高空作业及驾驶, 说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多饮水。 5.对症护理:见本章第一节“出血倾向”的对症护 理。
小结
过敏性紫癜 是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 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 产生紫癜、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临床表现为单 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和混合型。治疗首选 抗过敏药物,辅以对症治疗。主要护理措施为避
血管收缩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限制血流
血小板聚集成栓(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形成(加固止血)
2、凝血机制: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
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大
激活,转变为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的系列性酶的 反应过程。凝血的最终产物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 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5、输血或血小板悬液
6、雄激素 、中药
7、急重症的处理:
适应证:①血小板<20×109/L者;②出血严重、 广泛者;③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④近期将 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方法 ①血小板输注,10-20单位/次。 ②静注大剂量强的松龙。
③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④血浆置换。
小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以广泛皮肤黏膜及 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形成和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
上呼吸道感染史;
② 慢性病人,常因感染使病情加重。
2、免疫因素:免疫因素的参与可能是ITP发病的重
要原因。依据是:①将ITP病人血浆输给健康者可
造成后者一过性血小板减少。②50-70%病人血浆 和血小板表面有抗血小板抗体。③应用糖皮质激
素、大剂量丙球血浆臵换疗效确切。
目前认为,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
是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其作用是使凝血酶和其
它活化的凝血因子失去活性。②肝素。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形成及激活:
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纤
溶酶,溶解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被纤溶酶作用后的降解物,称为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FDP)。
(二)出血性疾病分类
1、血管壁异常 (1)先天性或遗传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 张型等;
2、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近期有效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