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建筑设计原则1.车站设计要针对哈尔滨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哈尔滨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行、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方案。
2.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历史文物及市民出行的影响。
3.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筑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以人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方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线路、自行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4.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
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5.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内客流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1.1~1.4。
处于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
6.根据路网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线路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远期线路换乘站(新疆大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留置切实可行的接口。
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需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
7.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及其它有关规定。
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力,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将一列车乘客及站台上候车乘客、工作人员在6min内疏散完毕。
8.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足按6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
9.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设计。
10.车站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11.在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站规模,压缩建筑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
12.车站设计应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商场及物业开发相结合或连通,以便能综合疏解轨道交通客流和过街客流,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车站建筑设计应突出交通性建筑应具备的简洁明快、美观大方、易于识别等特点,建筑风格应反映哈尔滨地方特色,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时代气息,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
14.地面、地下砌体材料严禁使用粘土砖,应采用新型墙体建材(如混凝土小型空心/实心砌块)。
车站总平面设计1.车站设计应积极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以充分吸引客流量为目的,合理地布置出入口、风亭的位置。
出入口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道、地下物业开发连通,尽量优选与沿街建筑相结合。
目前无法结合的,可设部分临时出入口或预留口,待规划实施时续建。
2.车站总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综合开发结合,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土地空间资源,力求创造最佳的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
3.车站设计应充分考虑车站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地面公交及出租车等的换乘与衔接,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换乘节点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预留好切实可行的接口。
4.出入口建筑宜与道路红线正交或平行。
客流量大的出入口应设集散小广场,每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5.车站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要满足消防、日照、通行等间距要求。
风亭及风冷机组设置应尽量远离居民住宅及学校等建筑,注意噪声影响,并征得环保部门及规划部门同意。
6.每个出入口规模应满足远期分向客流及消防疏散的需要,同时出入口通道应尽量兼顾行人过街功能。
两线共用出入口宽度宜适当加宽并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
7.出入口风亭建筑一般宜后退道路红线3~5m布置,如无法满足应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
8.出入口应做有盖式出入口, 风井有条件的可结合绿化设计为敞开式低风井。
车站建筑设计1.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及该地区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远期设计客流量为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超高峰系数。
换乘站换乘设施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车站特征综合见表7.3.1。
2.车站形式可根据客流量大小、线路条件、站址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地下二层、地下一层或其它的结构形式,但必须满足车站的基本功能要求。
3.站厅层设计(1)站厅层设计应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按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
(2)站厅布置①站厅布置根据客流流线及管理需要划分为非付费区及付费区。
要合理布置通道口、电话亭、售票亭、检票机、栏栅及楼电梯位置,使进出站客流和换乘客流尽量减少交叉,流线短捷而有序(应有客流组织示意图)。
②楼梯宽度、自动扶梯数量既要满足平时客流集散需要,又要满足事故情况下紧急疏散需要。
出入口通道、售票口、检票口、楼电梯的通过能力应相互协调匹配。
③站厅非付费区宜采用不小于2.4m宽的通道相互连通。
④站厅公共区的面积须满足远期高峰小时5min内双向客流的积聚量(0.5m2/人)所需面积。
⑤分期实施的换乘车站,建筑布局和售检票机布置近、远期不同,应按照近期、远期分别设计,并预留好远期改扩建的条件,避免或减少对已运营线路的影响。
⑥售票机应尽量采用内嵌式布置,进站检票机外侧、出站验票机内侧应有一定的排队缓冲空间。
⑦分隔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栏栅高度不小于1100mm,需设置平开净宽不小于1400mm的疏散口,兼做搬运通道使用,并靠近客服中心布置。
(3) 行车管理用房的布置①管理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2。
②管理用房应集中在站厅层一端紧凑布置。
③管理区内通道及楼梯布置应满足消防要求(详见7.9.1车站建筑消防)。
(4) 设备用房的布置①各种设备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3。
②设备用房布置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紧凑,要充分利用空间。
③要根据设备工艺要求预留好各种孔洞,并考虑主要设备至吊孔的搬运通道。
④有水房间尽量避免与电气用房与贴邻布置,困难时,墙面应采取防潮措施,确保电气用房安全。
有水房间不应布置与电气用房上方。
任何排水管不得穿越电气设备用房。
⑤环控机房一般宜设在站厅层两端,风冷冷水机组摆放在设备集中端的风亭附近。
环控电控室宜设在环控机房附近。
(5) 设计标准①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结构顶板底的净高≥4800mm②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吊顶净高≥3200mm③地坪装饰面高度:公共区150mm,设备区(除采用防静电架空板房间外)为100mm。
设备区走道如有较大设备埋管,可根据埋管要求适当加厚装修面。
④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通通、信号设备用房)300mm⑤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车站控制室)600mm⑥一般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400mm⑦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单面布置)≥1200mm(双面布置)≥1500mm 内部管理用房区走道净高≥2500mm⑧站厅、站台和出入口公共区饰面墙采用2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
在外墙可能产生渗漏水的车站,有人值守和有电器设备的设备管理用房靠外侧墙应设置1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
⑨设备用房具体设计按相关系统专业技术要求和相关提资。
4.站台层设计(1)站台计算长度按B型车、6节编组控制为118m(含停车误差)。
(2)站台宽度BB 岛=b 1+b 2+n ·z+T(m) B 侧=b 1+z+T(m) 其中:n ·z ——柱数×柱宽(m);(柱宽应考虑装饰厚度,每侧100mm )T ——每组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宽度(m); b 1 、b 2——侧站台宽度,侧站台最小设计宽度: 岛式站台:b ≥2.5m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时:b ≥2.5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时:b ≥3.5mLQ b b B L Q b b ρρ下上安上和•=+=)()(2121 (取大者) ρ——站台上人流密度;建议ρ=0.5m 2/人 L ——站台安全门长度(m);Q 上——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Q 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B 安——站台安全防护宽度取0.40m ,不包括80mm (警界线)。
(3) 站台两端设备用房必要时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不应超过半节车厢长度,且不得侵入侧站台计算宽度,并应满足距人行楼梯第一级踏面不少于8m ,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不小于12m 。
困难时,伸入长度不得大于8m ,且不得侵入侧站台的计算宽度。
计算站台长度以外的通道净宽不小于1200mm ,且在人员通行的范围内不得有突出物。
(4) 需协调站台层与站厅层的楼梯、电梯、扶梯布置,使站台层客流分布均匀,并确保站台上任意点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大于50m 。
(5) 要综合平衡站台层二端及站厅层设备用房的布置,使整个车站压缩到最佳长度。
(6) 车站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应集中布置在车站站台层。
若确有困难时,可考虑将低压用房设置于站厅层,且上、下对齐布置。
(7)设计标准①结构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结构顶板底):≥4500mm②建筑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吊顶底):≥3200mm③轨顶面至站台地坪装饰面:1050mm④地坪装饰层厚度:公共区为100mm,设备区为50mm⑤自站台边缘向里2000mm宽范围内须作绝缘层处理⑥站台计算长度内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1500mm站台计算长度外站台外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1700mm曲线段线路中心至侧墙和站台边缘距离应根据限界要求分别加宽。
⑦线路中心线至侧墙净距:2150mm⑧轨顶至底板面≥560mm⑨车站纵坡:2‰(车站底板、站台板、中楼板、顶板均与轨道面同一坡度)⑩曲线车站线路半径:≥800000mm○11计算站台长度118000mm 岛式站台宽度侧站台宽度岛式≥2500mm侧式(楼扶梯平行站台布置)≥2500mm侧式(楼扶梯垂直站台布置)≥3500mm ○12一般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400mm ○13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单面布置≥1200mm双面布置≥1500mm ○14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2500mm ○15站台下风道竖墙外侧至站台板边缘距离为500 mm5.车站主要设施(1)自动扶梯①自动扶梯的设置标准一是满足客流量需要,二是考虑提升高度的需要。
原则上从站台到站厅上行均考虑采用自动扶梯,下行采用人行楼梯(终点站及下行落差二层的可考虑自动扶梯),出入口提升高度大于6m的设上行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大于10m的可设上、下行自动扶梯。
个别重要车站的设置标准可酌情提高。
②自动扶梯的倾角按30°考虑,有效净宽为1m,运输速度采用0.65m/s,通过能力按>7300人/h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