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电图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肌电图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28
29
在神经干远近端用方形脉冲刺激,
在所支配的肌肉上记录诱发电位, 测定由刺激开始到出现诱发电位的 时间,称为潜伏期,再测定两刺激 点的距离,进行计算。
30
所得到的远端潜伏期是比较恆定的,
可以作为判定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 次其包含复杂的内容:
31
刺激通过皮肤、皮下达到神经干的时间; 神经干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转
21
(2)常用电极: ①同心圆针极:用于检测运动单位 电位。有效面积0.07mm² ,可接触十 几条肌纤维,引导几十个肌电位; 单纤维针极:电极面开口在针体侧 方,有效面积0.005-0.001mm² ,接触 1-2条肌纤维。
22
②表面电极:置于皮肤表面,记录整 块肌肉的电活动,用于记录诱发电 位、脊髓反射、不随意运动等。 ③复式电极:用于侧量运动单位范 围。
53
时限:反映肌纤维同步活动的程度,正
常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在 5.0-12.0ms , 不同年龄、不同肌肉、不同疲劳程度, 以及使用不同电极,均会对时限有影响。 (请参阅正常值)
54
波幅:反映针极附近活动的肌纤维的数
目,波幅的正常范围 200 ∼5000μ V ,手 小肌波幅较高,可达5000μ V;四肢大块 的肌肉一般不超过2000μ V。波幅与年龄 有关;与用力的大小、针极的位置关系 密切。距离相差0.5mm,波幅可相差十倍。
递增超过100%以上有意义。
40
(5) F波与H反射 H 反射是低强度刺激下,经感觉纤维 传入、运动纤维传出的、经脊髓的单突 触的反射。F波是超强刺激下,经运动纤 维逆行传入,使1%∼5%的运动神经元兴奋, 再由运动纤维传出,在肌肉记录的反应。 二者对诊断周围神经近端的神经根病是 很有价值的。H反射因为其变异性较大, 限制了它的应用。F波在健康人出现率约 为79%。二者潜伏期相近,但尚有许多不 同:
33
34
传导速度各项指标的解释:
传导速度获得的结果,反映了神 经传导冲动的能力;诱发电位代表 神经纤维总和的传导,因此它是一 复合反应(包括快纤维及慢纤维)。
35
ⅰ 刺激伪迹和诱发电位之间的时间——潜
伏期( latency ),代表最快纤维的传 导 ⅱ 诱发电位的波幅 (amplitude) 反映传导 纤维的数目及这些纤维同步的程度 ⅲ 诱发电位的持续时间(duration) 代表最快纤维与最慢纤维传导速度的差 异,如果各种纤维不同比例的减少,持 续时间延长,波幅下降,相数增加
23
(3)肌电图的测定: ① 问病史、作神经系统检查,以决定 要检查的肌肉。原则上少作几肌肉, 又能说明问题。
24
ⅰ. 根据神经解剖中神经根、丛、周围神经 分布选择肌肉 ⅱ.肌肉病从近端开始查; ⅲ. 活检前后的肌肉不用于肌电,肌电检查 后19天仍有损伤后的改变; ⅳ. 尽量选择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受到损害的 肌肉,称为可靠的肌肉。
51
终板噪声:终板是高度分化的肌纤维膜,
对乙酰胆碱敏感。当针极邻近终板时, 出现 10-40μ V 不规则的电活动,短时限 (0.5ms-2ms)、低波幅,扬声器中出现 海啸声,挪动针极即消失;另外,还可 以出现高频负电位。
52
2.肌肉完全放松时,没有电活动,不出现 电位,示波器上为一平线,称为电静息。 此时应注意来自放大器、针极、和外周 的干扰信号。 3.轻收缩时的肌电图:轻收缩可观察到孤 立的运动单位电位,它是运动单位电活 动的总和。
41
42
43
刺激
F波 超强刺激
H反射 低强度刺激, 较M大1/2 感觉传入 运动传出 M/2
经路
运动传入 运动传出 M/20
波幅
44
计算F波的传导时间: (F潜伏期-M潜伏期-1ms*)/2 * 在脊髓的延搁 计算F波传导速度: (C7―刺激点的距离X10)/F波传导时间
45
应用自身对比的方法,评价F波的潜伏期是 否单位兴奋的累增性:运动单 位可根据生理需要的不同改变参加 发放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和频率。随 着肌力的增加,参加发放的运动单 位的数量和频率均升高;反之,均 下降。此与运动单位募集相关。
11
(3)运动单位的募集规律:一块肌 肉中,包含有各种大小发放阈值的 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募集是按着大小的原则 进行的,Henneman首先提出运动单 位募集(motor unit recruitment) 的大小原则(size principle)。
6
②肌源性损害:由于运动单位中,肌 纤维的变性、坏死,使肌纤维的数 目减少,致使运动单位范围缩小, 神经支配比例减小。
7
8
9
3.运动单位兴奋的生理特征:
( 1 ) 不同步性:肌肉收缩的力量的大小, 通过调节参加兴奋的运动单位的数量来 实现的。由于运动单位发放频率的不同, 因而在同一时间段落中,不同的运动单 位在不同的时间、相继参加兴奋,活动 终止的时间也不同。这样就能保证肌肉 受缩的平滑、稳定。
4
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数目越少,
肌肉越灵活,能作精细动作;而运 动单位较大的肌肉,能产生较大的 肌力,亦较不灵活。
5
在病理情况下,运动单位范围及神
经支配比例会发生变化: ①神经源性损害:运动单位范围增大, 神经支配比例增大。主要由于正常 的前角细胞的神经纤维的远近端, 以芽生的方式去支配坏变的前角细 胞所支配的肌纤维。
2
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
位,运动神经元单次发放冲动,可 引起其轴突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同 步收缩。所记录到的电位,称为运 动单位动作电位。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
3
2. 神经支配比例:是指一个运动神
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用此来表 示运动单位范围的大小。 肱二头肌的神经支配比例是1:800, 即一个神经元支配 800条肌纤维;如 此,臀大肌为1:100,腓肠肌为1: 1934,面肌1:5-7,眼肌、舌肌1: 3-7,颈阔肌1:25;
17
例如 : 耳源性面神经麻痹;研究眼肌
瘫痪的性质、咀嚼肌及下頜关节的功 能,膀胱、直肠括约肌的功能;研究 各种麻醉方法及药物的效果等, EMG 都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18
2.肌电图检查的特殊问题:
下列各种情况应避免EMG检查: 有血液病的患者,有出血傾向或血小板 明显减少到20000/mm³ 者不宜行EMG检查; 有病毒或其它感染因子感染时,有可能 通过针极造成医源性传染。
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 神经干向远端传导冲动的时间; N–M接头激发起肌肉的动作电位前的延迟; 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 鉴于除神经传导时间外,其它时间均极 短,可忽略不计。
32
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1956年Dawson首先经皮肤记录了SCV,目 前常用的是顺行法,因为它和感觉神经 生理的传导方向一致。用指环电极在周 围感觉神经刺激,用表面电极或针极记 录,记录电极越接近神经干越好;刺激 强度最大20-50mA(0.2ms)病变的神经可 能需要80mA。1966年,Buchthal改进了 信噪比,应用了特殊的输入电路,及电 子学的平均法,在远近端均可记录。
15
它主要用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当
然,某些经皮层、脑干、脊髓的反 射对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功能改变 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6
EMG检查可协助鉴别神经源性损害和
肌源性损害;用于各种肌肉病;在 周围神经病中区分轴索损害与髓鞘 损害,或混合性损害。确定神经损 伤和神经压迫的部位、程度和予后, 以及判定神经吻合后功能恢复的情 况。
37
38
检查前停药 12-18 小时,特别是胆碱脂
酶抑制剂 刺激量7- 14倍阈值, 持续时间0.1-0.2ms 注意位置固定,有学者认为3Hz最有效
39
操作按下列顺序进行:
3Hz 持续3秒钟 休息2分钟 10Hz 持续1秒钟 休息2分钟 20Hz 持续1秒钟 休息2分钟 50Hz 持续1秒钟 休息3分钟 分别在 30 秒、 50 秒、 80 秒观察恢复情况。
12
13
既在缓慢增加的肌肉收缩时,最先
募集的是小的、低阈值的运动单位, 而后是大的、高阈值的运动单位, 直至达到最大用力受缩。当轻微受 缩时,所有的运动单位以同样的频 率发放冲动,即5-10 Hz,强力收缩 的瞬间频率可达60-120 Hz。
14
二. 肌电图及神经电图
1.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通过记 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及记录 神经在刺激下的诱发反应,来判定: ①肌纤维受神经支配的状态 ②肌纤维本身的状态 ③终板的功能状态 ④神经的传导性
F-EST=(2x距离*)/传导速度 +远端潜伏期
* 上肢 胸锁关节—刺激点 下肢 剑突—内踝 异常标准:上肢 > F-EST+3ms 下肢 > F-EST+5ms
46
47
48
(6) 运动单位数目的估测(MUNE):
49
50
三.
正常肌电图 1 .插入电位:插入或挪动针极时,由于机 械刺激和损伤的作用,对神经轴突末端及 肌纤维产生刺激,而诱发的电位。这种猝 发的电位,持续时间短、瞬间即逝,示波 器上只能看到基线漂移。
肌电图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孙相如
1
一.
运动单位的解剖生理: 1.运动单位(motor unit,MU)是指一 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 纤维共同组成的结构,它包括运动 神经元(脊髓的前角细胞或颅神经 运动核的神经细胞、轴突(axon)、 神经肌肉接头和一组肌纤维。运动 单位在肌肉上所占的部位的大小, 称为运动单位范围。
57
4.用力收缩的肌电图: 用力大小的不同,参加收缩的运动单位的数 目的不同: (1)轻收缩出现孤立的运动单位电位,称单 纯相。 (2)中等用力参加的运动单位数目增加,发 放频率也增加,肌电图上有些电位不能分开, 有些能分开,称为混合相。 (3)大力收缩各个电位交错密集,不能分出 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称为干扰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