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科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位奇中心小学陈艳红摘要:有效的生活化科学问题情境,要求问题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背景,更要注重问题本身的价值。
问题本身的价值高低是决定整个生活化问题情境是否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生活化有效性问题情境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初中科学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科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
有效的生活化科学问题情境,不仅要求问题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背景,更要求这一生活背景中,包含着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本身的价值高低是决定整个生活化问题情境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在再现“生活现象”中提取有效问题。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的思想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科学实例,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科学有效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现象,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的体验。
如:学习有关“阻力”的内容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速度越大,感觉空气的阻力越大,根据这个经验你觉得空气阻力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回忆风雨天气你撑开雨伞,迎风而走的场景,你觉得空气的阻力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将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事例作为问题背景,融入抽象的科学知识之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主动学习的动机。
创设再现“生活现象”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为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参与问题探究的热情,形成问题意识,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内容时,让学生利用身边一切能发声的物体,试试它们是怎样发声的,回忆生活中发声的一些具体情境,如吹笛子等,提出问题“猜猜看,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可凭借生活经验,思考后做出相应的假设。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科学相关的现实问题,创设“生活现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在回归“真实生活”中提炼有效问题初中科学教材的内容来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科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真实生活的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科学。
事实上科学在改进住房、家庭陈设品、服装、食物供应、医疗保健、生活质量以及国防、运输乃至执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可以说科学无处不在,它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极大地推动、渗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
因此,科学课程回归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优势、广阔的前景。
创设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关键是要充分发掘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要素。
要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的经验、经历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如下情境:用燃气烧水,水被烧开后有大量“白汽”冒出来;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的水可以结成冰;洒水后的阳台很快会变干;冰箱中取出的冷饮包装上会有水珠出现……这一系列生活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可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思考身边变化的科学道理出发认识物态变化。
当学生原本熟悉的、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化为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时,学生心理上就产生了探究学习的冲动。
回归“真实生活”实际上就是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过程是学生认知冲突最集中的时候,也是创设生活化科学有效问题情境的最佳时机。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创设问题情境。
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的特点是突出科学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不仅能在纸上做科学,而且能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科学,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调查、收集、选择、分析、解释等活动。
设计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提炼出科学的有效问题,建立科学模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预测事物发展过程,初步体会科学价值,同时能很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在虚拟“现实生活”中提炼有效问题在科学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物质、现象和化工生产过程,这些虽然直接源于现实生活,但有的是在我们实验室中见不到的物质,有的是我们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有的是我们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化工生产。
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室里看到液态的氮、氧,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可以看到固态二氧化碳创造的烟雾缭绕效果;可以在电视上参观污水处理厂……身临其境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多一些对自然进行探索的热情。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如果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科学“光的直线传播”这节,教师没有单刀直入,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出现的几次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们要努力挖掘科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让科学贴近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自己学科学中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生活真有趣,科学真有趣。
浅谈生活化科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位奇中心小学陈艳红摘要:有效的生活化科学问题情境,要求问题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背景,更要注重问题本身的价值。
问题本身的价值高低是决定整个生活化问题情境是否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生活化有效性问题情境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小学科学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科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
有效的生活化科学问题情境,不仅要求问题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背景,更要求这一生活背景中,包含着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本身的价值高低是决定整个生活化问题情境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在“生活现象”中提取科学问题。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的思想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科学实例,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科学有效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现象,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的体验。
如:学习有关“阻力”的内容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速度越大,感觉空气的阻力越大,根据这个经验你觉得空气阻力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回忆风雨天气你撑开雨伞,迎风而走的场景,你觉得空气的阻力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将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事例作为问题背景,融入抽象的科学知识之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主动学习的动机。
创设再现“生活现象”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为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参与问题探究的热情,形成问题意识,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内容时,让学生利用身边一切能发声的物体,试试它们是怎样发声的,回忆生活中发声的一些具体情境,如吹笛子等,提出问题“猜猜看,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可凭借生活经验,思考后做出相应的假设。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科学相关的现实问题,创设“生活现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在“真实生活”中提炼科学问题初中科学教材的内容来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科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真实生活的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科学。
事实上科学在改进住房、家庭陈设品、服装、食物供应、医疗保健、生活质量以及国防、运输乃至执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可以说科学无处不在,它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极大地推动、渗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
因此,科学课程回归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优势、广阔的前景。
创设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关键是要充分发掘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要素。
要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的经验、经历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如下情境:用燃气烧水,水被烧开后有大量“白汽”冒出来;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的水可以结成冰;洒水后的阳台很快会变干;冰箱中取出的冷饮包装上会有水珠出现……这一系列生活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可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思考身边变化的科学道理出发认识物态变化。
当学生原本熟悉的、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化为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时,学生心理上就产生了探究学习的冲动。
回归“真实生活”实际上就是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过程是学生认知冲突最集中的时候,也是创设生活化科学有效问题情境的最佳时机。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创设问题情境。
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的特点是突出科学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不仅能在纸上做科学,而且能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科学,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调查、收集、选择、分析、解释等活动。
设计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提炼出科学的有效问题,建立科学模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预测事物发展过程,初步体会科学价值,同时能很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在虚拟“现实生活”中提炼科学问题在科学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物质、现象和化工生产过程,这些虽然直接源于现实生活,但有的是在我们实验室中见不到的物质,有的是我们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有的是我们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化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