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7期美国“337调查”历史及中国遭遇知识产权壁垒原因分析余乐芬内容提要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假知识产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日渐凸显,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知识产权壁垒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整理了美国“337调查”的历史数据,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典型代表“337调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造成中国成为“337调查”涉案国家首位局面的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原因,从而为今后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不同层面应对知识产权壁垒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知识产权壁垒“337调查”过去10年中,美国对中国出口发起的“337调查”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中国已连续6年位居“337调查”涉案国家(地区)的首位。
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负责的“337调查”(337Investigations),是典型的知识产权壁垒措施,由于应对时间短、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每个应诉的企业费用以千万美元计,而且多针对中小型企业,往往最让中国出口企业头疼。
2010年10月26日,经过商务部的斡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行政法官和相关律师来到北京,与中国的商务部门、律师、外贸企业就“337法律“的实质和程序问题直面交流。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总法律顾问詹姆士·莱恩在中美“337调查“研讨会上坦言:“2010年发起的‘337调查’案件数目创下了纪录,尽管无人能准确预知未来,但由于贸易额基数较大、高技术贸易占比较多,案件似乎将不会减少。
”他的预言让人不禁联想国际金融危机以后“337调查”案件跨越式的飞速增加仍将继续。
一、“337调查”的发展历史“337调查”源于美国《关税法》第337节,是指对不公平竞争尤其是侵犯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进口产品发起的调查,如果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定企业违反了“337条款”,将签发排除令,指示美国海关禁止该批产品的进口,甚至会导致整个行业的相关产品都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最早的“337调查”发起于1972年4月,美国芝加哥Wurlitzer公司起诉日本企业侵犯了其电子琴的产品专利。
当年的三件调查案都来自亚洲,分别针对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自1972年4月4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38年时间里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计发起“337调查”752起,已经结案(Completed)的714起,待审(Pending)的38起(表1)。
(一)涉案的国家和地区统计从涉案国家和地区来看,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是遭遇“337调查”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涉案次数分别是163起和192起①,自1972年至2010年基本上每年都有发起,但是每年的发起数量一般很少有超过10起的。
②中国香港和韩国也是“337调查”涉及比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84起和74起。
欧洲国家的涉案次数有236起,涉及14个国家。
根据以上的统计数据,“337调查”前后在历史上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983年的43件和2010年的56件。
从国别地区的情况分析,前一个高峰的主要涉案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和中国台湾,而后一个高峰的主要涉案国家是中国。
中国自1986年第一次被“337调查”立案调查③以来,至2010年底,累计涉案133起。
近年来针对中国发起的“337调查”越来越多,其频繁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涉案国家,数量迅速增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2002年以后,更是成为“337调查”的头号涉案国家。
中国2007年和2010年涉案分别是20起和31起④,占当年总发起量的56%和55%,也打破了对352011年第7期年份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337调查案总件数3496611221518182343332524181119131113176111313119172417中国0000000000000010000001011241315日本1242275358696573150323133212552中国台湾100113743761097638541472223516104中国香港1000123102351464010202130022025韩国0000033101242044122010113110111亚洲国家和地区涉案国平均每年发起不超过20起调查的纪录。
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337调查”立案调查的增加与中国企业遭遇“337调查”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二)“337调查”的处理结果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337调查”数表1“337调查”历年发起数量及亚洲主要涉案国家和地区数量统计注:*:为了便于统计,文中的涉案结果进行了简化,在停止令、有限排除令和普遍排除令同时出现的案例里面以处理严厉的为准。
表中停止令的案例是指出现的单一的“停止令”的处理结果。
**:停止及终止令:若侵权产品在美国有商业上数量巨大的存货,国际贸易委员会有权发出制止令,其对象一般是在美国的答辩方。
***:普遍排除令:指示美国海关禁止所有侵权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不管产品来源,不区别原产地或生产商;可见,普遍排除令还包括目前尚未掌握及未来的生产商和进口商。
****:有限排除令:只禁止被调查企业生产的侵权产品进入美国,包括被调查企业现在和今后生产的存在侵权行为的所有类型的产品,而不仅仅是调查案中裁定的产品类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网站 数据整理而得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网站 数据整理而得处理结果停止令(Cease &Desist Order )**原告撤诉(Complaint Withdrawn )同意令(Consent Order )普遍排除令(General Exclusion Order )**有限排除令(Limited Exclusion Order )****没有发现侵权(No Violation Found )其他(Other )和解(Settlement )合计(Total )数量35556878613016281714比例0.42%7.70%7.84%12.18%12.04%18.21%2.24%39.36%100%表2已结案的“337调查”处理结果统计表*362011年第7期据看,已经结案的714起“337调查”案件最后的处理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表2)。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和解、没有发现侵权、原告撤诉和同意令几种处理结果都视为“和解”(Settlement),那么以上的处理结果可以简化为表3。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337调查”的处理大多数是通过和解完成的,和解的案件占总案件数量的近75%,另外25%案件的处理是通过停止令、有限排除令和普遍排除令完成的。
数据表明,初裁完全没有侵权的(NoViolation Found)占“337调查”总数的18.21%,很明显大多数遭遇“337调查”的企业有侵权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案件最后都是以和解方式解决的原因。
二、中国遭遇知识产权壁垒的原因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频繁遭遇知识产权壁垒,究其缘由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贸易保护主义下发达国家构建新型贸易壁垒从宏观上看,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大环境,发达国家利用新型贸易壁垒对传统贸易壁垒进行替代的需要是中国出口频繁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主要外部原因。
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加剧了经济贸易的竞争。
出于维护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在这种新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并未因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加强而停歇,而是变化手法,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达到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知识产权壁垒在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在一段时期内,发达国家主要采取反倾销作为限制中国出口的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
但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及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的收益逐渐递减,因此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
与其他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进口禁令等非关税壁垒相比,知识产权壁垒对于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非常有利,实施者通常宣称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并且赋予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知识产权壁垒的这种特性恰恰符合其作为新型贸易壁垒的需要。
2、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展,外贸出口额成倍增长,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2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十几年来的贸易逆差却不断上升,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由于中国一些产品对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产品造成一定的生存压力,贸易摩擦出现、升级并加剧。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关税壁垒、配额限制“风光不再”的今天,千方百计地凭借科技优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通过立法对进口商品进行准入限制,即实行知识产权壁垒。
以美国为例,中美贸易摩擦首先从贸易数量上看,美国对中国有巨额的贸易逆差。
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从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贸易逆差62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586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8.5倍;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出现贸易逆差3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1240亿美元,到2006年上升到1440亿美元,20年增长了412倍。
按美方统计,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贸易逆差国行列,1989年就从第9位发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逆差对象。
2000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此后贸易逆差继续攀升,到2010年中国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达到25%。
其次,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美国传统产业的商品受到中国商品的较大冲击,同时中国出口产品的层次不断提高,使美国更多的产业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则主要向中国出口飞机、动力设备、电子器件等资本密集型产品。
2003年,中国主要进口产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化工产品、光学、照相、医疗器材和设备、农产品和钢铁及其制品等;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表3已结案的“337调查”处理结果概括统计表Disposition停止令Cease&DesistOrder普遍排除令General Exclusion Order 有限排除令Limited Exclusion Order 和解SettlementTotal Number387865387140.42%12.18%12.04%75.73%100%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网站数据整理而得372011年第7期家具、玩具、服装、鞋类产品、钢铁和塑料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