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起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

例如,对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的情绪体验、对个人前途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学习重要性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

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

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基本形成,对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定型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是针对什么性质的事物发生的。

例如,有的同学的情感经常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发生,有的同学则是对生活琐事发生。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倾向变得较为固定。

3.情绪的强烈性。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

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

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

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例如,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集团利用青年人单纯和情绪的强烈性,挑动不少“红卫兵”加入造反派,甚至参与打砸抢,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不少损失,自己也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4.情绪仍不稳定。

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

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

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

女同学的月经、痛经、闭经,男生的梦遗、手淫等使他们情绪紧张、不安。

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

在教师具有良好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学生情绪情感的活动特点,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预防学习中的高度焦虑状态等策略,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并根据时间、地点和环中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不够稳定,消极体验过多,自制能力较差。

调查表明,有20.7%的人在听到别人的指责时心里会别扭很长时间;有24.8%的人做错事后时常会感到惊恐不安;有49.77%的学生曾经感到心里烦躁又无处诉说。

情绪的易激动性。

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

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

情绪两极性明显。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

例如,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甚至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又灰心丧气、极端苦恼、悲观和自卑。

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例子已不鲜见。

情感的开放性与文饰性相交织。

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文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

如,浙江金华某中学杀死生母的中学生徐某,平时的表现就非常好,还曾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仇恨甚至蕴含杀机了。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维持和促进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机能。

它具有多成分——表情、体验和生理;多纬度—激活度、紧张度和享乐度;多品种——喜、怒、悲、惧等基本情绪和同情、内疚、焦虑等复合情绪,以及多水平整合——感觉与认识、意思与无意思水平等极为复杂的结构和特征。

因此情绪情感会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专注与学习,就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境等选择最佳的方式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消极情绪加以疏导第二节进行有效沟通需注意的几个要素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的发挥谈话这一思想教育载体的作用,谈话行为的主体之一一辅导员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前提:1、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打铁先需自身硬”。

对于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来说,第一,要有渊博的知识。

追求美是人的本性,知识渊博本身就是美。

渊博的学识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只有如此,才能给予学生不曾有的东西,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思想与情感更易于交流。

第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这是辅导员人格魅力之所在,只有爱学生才能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目的。

第三,要培养广泛的兴趣。

俗话说“志同道合方可共事”。

共同的兴趣使师生更能谈得来,更易于交流。

但要把握和引导兴趣的方向。

学生的兴趣往往更多取决于愉悦性而缺乏有益于气质修养的兴趣。

辅导员要爱学生之所爱,同时又要爱学生所不爱且又让人受益终身的爱好,通过师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

2、要做到有准备的有的放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谈话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对学生要做充分的了解和调查,结合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设计出科学的谈话内容与方式。

例如对于以下几类特点的学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内向型”学生,不善于言辞。

与他们交谈时,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使他们感觉到辅导员是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的。

要善于抓住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时豁然开朗。

“巧言型”学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

与他们交谈时,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掌握事实根据,对其谈话内容去伪存真,使其心服口服。

“谦虚型”学生,遇事谨慎,缺乏自信心,特另惺对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往往做出低于客观实际的判断。

与他们谈话,应推心置腹,毫无隐瞒的阐明谈话目的,明确提出要求,使他们从辅导员的真诚中切身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的殷殷期望。

“多疑型”学生,往往对辅导员的谈话半信半疑,存在诸多顾虑。

与他们谈话不仅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

要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谈话无懈可击,用诚恳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信。

而对于具体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学生的某一不正确的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了解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进行谈话行为。

3、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口才与演讲能力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环境决定心境。

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会对谈话时的心情、态度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在进行谈话行为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宜的交谈环境。

但是,有些谈话行为是发生在谈话双方事先都未曾认真准备、双方都未选择一个专门的谈话环境的情况下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及早酝酿谈话的内容。

第二,要选择好谈话的时机和突破口。

进行谈话行为时,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得好,则可事半功倍,而错过了时机,则往往事倍功半。

选择时机是指选择与特定对象进行谈话的最佳时间,也就是谈话要及时和适时。

“风起于清萍之末”,当学生个体的某个问题或倾向刚露出苗头时,就应敏锐地抓住这种苗头,及时与之谈心进行教育,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所谓适时,是指谈心不能过早或过晚,要恰到好处。

从客观上讲,要善于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适时开展谈话,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主观上讲,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解决问题的愿望,适时地给予帮助,使他们轻装上阵,不断进步。

选择突破口是与选择时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教育艺术。

选择时机重在教育最佳时点的把握,而选择突破口则重在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上的特点、矛盾以及认识上的焦点,从而找到谈话的入手之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谈话教育的突破口多种多样,如学生关心的热点、认识上的疑惑之点、某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个体身上的长处、优点即所谓闪光点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突破口。

每一次谈话究竟怎样入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突破口选择得好不好,对谈话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选择恰当,就能使谈话教育向纵深顺利展开,取得较好成效;反之,谈话就很难深入,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重视谈话突破口的选择。

另外,对于谈话时机的选择,首先要学会把握成熟的介入时机。

在谈话工作中,如果事先未曾了解问题的原委,可以先观望,后介入。

观望是介入的准备阶段,作用也相当的重要。

其次,谈话者要学会把握最佳的收效时机。

在谈话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各种情况,是否有时间,是否有顾虑等等,排除不利影响后的谈话收效才大。

谈话的时间要充分,不能敷衍了事,但是话题要集中,不能东拉西扯,过多的占用对方的时间,要适时而收。

第三,要学会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

创设良好的与谈话相适应的谈话气氛,首先要有一个缩小彼此心理距离的过程,当一个人对你还不熟悉的时候,初次谈话免不了有些紧张和不适应,如果在谈话前先拉拉家常或者谈谈其他话题,就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气氛和谐起来,谈话的效果就会好一些。

其次,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应该注意在谈话的过程中谦逊礼貌,亲切待人。

谈话时不能动不动就训斥或者态度傲慢、居高临下,否则气氛会恶化。

再次,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应该注意求同存异,避免冲突,在谈话的时候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留有余地,可以缓和紧张气氛,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还可以为思想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打好基础。

第四,在谈话中,有些谈话对象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愿意坦诚的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有很多东西他们更愿意和自己信得过的人说。

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强求,而应该采取迂回过渡的方法来做好工作。

采用不同的方式,或者不同的切入点,有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换一句话说,就是在什么时代,就要说什么话。

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仅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语言形式的采用也要同社会环境相适应。

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在谈话和说理教育中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就不能脱离时代。

例如,如果我们现在仍然采取过去“左”的那一套,把思想问题视为政治问题,用空洞的口号去说教,动辄“阶级斗争”、“灵魂革命”,结果只能贻笑大方,于事无补。

第六,在谈话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

要尊重谈话对象的人格,不要贬损挖苦嘲讽他们;要对谈话对象的喜怒哀乐给予科学、具体、多方面的分析,理解并恰当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要与学生诚恳地交谈,不要居高临下、摆架子;要坚持平等对话、双向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其一起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不要搞“一言堂”,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意为学生保密,切忌将其在谈话过程中说出的心里话到处乱讲。

4、谈话要注意情理交融谈话实际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因而谈话要有真情实感,要情理交融。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实际上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情感因素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